“雪龙”船抵达首个作业站位我国第七次北极考察活动全面展开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7-19 14:20:22 

 本报讯(特派记者 悦) 经过8天风雨兼程的日夜奔波,“雪龙”船于718日抵达北太平洋海域第一个海洋调查作业站位,开始了首个作业站位的调查取样,这标志着我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全面展开。

  当天下午3时许,在“雪龙”号舯部实验室,考察队员将一个重达200多公斤的CTD(温盐深仪)推上船舷,吊挂在一个巨大的红色绞车钢缆上,缓缓沉入大海。

  CTD是测量海水温度、盐度(电导率)、压力、溶解氧的大型自动记录系统,由2410升的采水瓶组成,每下降到一定深度,采水瓶就会自动打开,采集海水样品;同时,不同深度海水的多项指标会实时在实验室电脑中显示,如同人们检查身体的超声波。此外,CTD上还搭载了一台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用于监测海流中的叶绿素和溶解氧等多项指标。

  监测数据显示,北太平洋首个作业站位的水深约5000米,随着CTD越沉越深,采集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多。CTD下降到3000米时开始进行回收,经过近两个小时的作业,考察队圆满完成首个站位作业。

  据本次北极科考大洋队水文组组长李涛介绍,本次北极科学考察站位设置以前6次北极科学考察为基础,既考虑到持续性,又兼顾国际热点科学问题。我国历次北极考察都会在这个海域断面进行调查和采样,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为研究该海域海洋水文与气象等环境要素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悉,本次北极科学考察包括多个学科,设置了水文、气象、地质、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综合观测站位82个,其中白令海综合站位23个,北冰洋太平洋扇区断面站位59个。

  “圆满完成首个海洋调查作业站位的调查与取样,标志着我国第七次北极科考活动全面展开。”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李院生表示,本次考察希望通过在考察区域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考察,掌握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为北极地区环境气候综合评价及油气、天然气水化合物、生物等资源潜力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