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旅游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欧盟、澳大利亚和小岛屿国家为例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6-22 17:07:28 

朱璇

  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旅游业对气候资源高度敏感,是除农业外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大的产业。滨海旅游业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子类别,受气候变化影响也非常大。受海平面上升、气温增高、极端天气增加等多种效应影响,滨海旅游业面临着沙滩缩小、旅游季节缩短、安全性降低的威胁。海水酸化将导致珊瑚礁等生境退化,影响潜水等旅游活动。海平面上升和风暴频率增加也会损毁滨海建筑和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增加旅游活动的风险。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旅游业的碳排放,近年来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都采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如,欧盟发表了首个滨海旅游政策,澳大利亚制定了《旅游业与气候变化行动框架》,很多岛国纷纷采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欧盟发布首个滨海旅游政策。欧洲是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滨海和海上旅游业则是欧洲最大的海洋产业。欧盟首次提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旅游业策略,是于2010年发布的《欧洲旅游业新框架政策》。该框架政策明确认识到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认为气候变化可能改变未来的旅游模式,并对部分目的地造成明显影响。

  欧盟2014年发布了首个滨海旅游政策——《促进海滨和海上旅游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欧洲战略》,重点之一即是帮助滨海旅游业适应气候变化影响。该战略认为,气候变化影响将可能重塑旅游业的地理分布和季节需求,进而影响滨海旅游的市场和经营模式。为此,该战略倡导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推行海洋空间规划、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保护海岸带地区的旅游资源,提高沿海社区对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影响的抵抗力。另一方面,该战略积极推进生态旅游,通过在旅游业推行欧盟生态标签、欧洲生态管理和审计系统等管理工具,降低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可以预见,低碳、环保和可持续的滨海和海洋旅游将是欧盟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澳大利亚发布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政策。澳大利亚的旅游景观以独特的地貌景观和未经开发的原始生态闻名。旅游业是澳大利亚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服务行业。2008年,澳大利亚政府发布了关于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专门政策——《旅游业与气候变化行动框架》。该行动框架认为,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的碳减排呼吁将给涉及到交通、住宿等多项耗能环节的旅游业造成

  持续压力。为了帮助旅游业适应碳约束背景下的市场环境,同时应对气温升高等不利影响,该行动框架提出了5个优先领域:一是更好的理解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物理和经济影响,培养旅游业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为未来的投资方向提供确定性意见;二是鼓励旅游业为未来的碳约束政策做好充分准备,继续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做出实质性贡献;三是重新定位旅游市场策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四是开展持续的和有效的行业延伸服务和交流,为旅游业提供充分的信息;五是在全国范围开展持续的、包容的和合作的应对气候变化实施途径。

  小岛屿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相对于其他旅游目的地,小岛屿国家面对气候变化影响更为脆弱。为应对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的影响,很多小岛屿国家对滨海建筑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建造标准和要求。例如,斐济要求度假酒店至少建在距高潮位30米以外、海拔高度距海平面2.6米以上的地带,建筑结构要能够抵御每小时60公里的风速。

  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将加剧全球部分地区干旱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为此,位于南美洲多巴哥岛上的度假酒店采取了各种节水措施。为应对季节性缺水,很多小岛国发起了扩展可用水源、修缮供水和污水回用系统等行动措施,促进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

  总体而言,尽管滨海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为各国所认识,不少旅游目的地采取了积极措施,但滨海旅游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政策以框架性、方向性要求为主,缺乏规范性和操作性的标准和细则。在这一背景下,滨海旅游业更应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重视防波堤、避难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抵御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灾害的作用,加强对珊瑚礁、海草床等敏感生态系统的保护,使它们免受海水酸化、海温升高的影响,充分发挥风暴保险、季节性折扣等经济手段的作用,降低不利天气和高温天气对游客消费意愿的影响,逐步充实滨海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手段。

  (作者系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