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空间,也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力度也持续加大,海洋牧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具有发展海洋牧场的优越条件。发展海洋牧场,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海产品的需求,也是恢复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海洋牧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首先要对该海洋区域进行生境建设,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改造滩涂等措施为鱼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繁殖和索饵环境。其次是目标生物的培育和驯化,采取人工育苗和天然育苗相结合,扩大种苗培育数量,通过生物工程提高种苗的质量,建立种苗驯养场,从采卵、孵化直至育成幼体,实现规模繁殖、优化选择、习性驯化和计划放养。
从世界范围看,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海洋牧场建设。日本从1977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战略,经过近40年的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万亿日元(约合600亿元人民币),1/5以上的近海海域已经建成为海洋牧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当前维系日本沿岸渔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我国海洋牧场目前形成了4种主要形式:一是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以大型海藻场营建、人工鱼礁投放和海洋生物增殖放流为手段,以渔业资源养护、海域生态环境修复或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为主要目的;二是增养殖型海洋牧场,以增殖渔业或海珍品的种苗繁育和养殖为主要目的,增养殖品种多样,技术水平和复杂程度各异;三是休闲观光型海洋牧场,随着休闲渔业的兴起而出现,以休闲垂钓和旅游观光为主要目的,是海洋牧场功能的最新拓展;四是综合型海洋牧场,一般兼具多项功能,常见的是在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开发休闲垂钓功能,或在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开发休闲观光功能和鱼类增养殖功能。
专家建议,在海洋牧场建设类型上,要更加侧重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直接受益的、以贝类底播、增殖放流等为主要形式的增养殖型和休闲型海洋牧场建设,适度推进以人工鱼礁、“海藻床”等为主要形式的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同时,将目前正在采取的增殖放流、底播增殖、人工鱼礁建设等资源养护增殖措施以及浅海筏式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现有养殖生产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尽可能纳入海洋牧场建设范畴,把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渔业增殖业,作为今后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加以整体推进。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