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海洋牧场——辽宁省长海县“十二五”海洋牧场发展掠影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6-13 14:41:04 

http://img.hycfw.com/UploadFiles/lslc/2016/6/201606131441040974.jpg

■阮克滨 刘智训 傅吉超

  “海洋猎捕业”曾经是大连长海渔民主要的生产方式,但由于近年来大规模猎鱼一度使渔业资源锐减,海洋环境也受到影响。如今,猎捕业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海洋牧场。

  在长海县1000多亩的海洋牧场里,随处可见渔船穿梭,浮筏排排,鱼礁林立,鱼欢贝跃。作为辽宁省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县和大连市先导区,长海县每年产出各类海洋食品50多万吨,生态和经济效益近百亿元,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柱。

不断夯实生态苗源基础

  2008年,辽宁省确定了长海县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战略定位,标志着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进入了重要的发展际遇期。“十二五”期间,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发展迅速,海洋牧场总规模突破万亩大关,达到10028亩,较“十一五”时期翻了一番,海洋牧场综合收入占全县GDP85%以上,处于全县各业经济发展的领跑地位。国家、地方、企业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0亿元,海洋牧场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

  近年来,长海县在獐子岛、海洋岛、塞里岛建立了国家级原良种场,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振禄水产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了虾夷扇贝、大西洋浪蛤等苗种,重点培育了三倍体牡蛎、大连1号鲍、栉孔扇贝、巨藻苗等品种,并已形成产业化。大连北方海洋生态苗业有限公司建立了辽宁省海参生态苗种繁育创始基地,成功发明并推广了刺参自然海域生态育苗专利技术,总规模达1万箱以上,实现了海参种质原生态化的安全生产链条,维护了长海刺参种质土著性和产品原生态性。獐子岛集团在广鹿岛海域建立了虾夷扇贝自然海域采苗实验区,为虾夷扇贝的人工苗种向自然苗种生产创造了条件。这些举措为海洋牧场提供了大量生态苗源。

实现健康养殖常态化

  长海县按照“一岛、一村、一湾、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撑、资金扶持、示范带动、技术配套等手段,拓展海洋牧场规模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南鲍北养技术,探索出地域差别化养殖方法,改变了北方海域不能养鲍的历史。目前,长海县鲍养殖已达到年产10万公斤的规模。海洋岛益得水产养殖公司建立了20万亩虾夷扇贝底播技术规范试验区,为探索总结符合海洋牧场建设的主打品种虾夷扇贝生产的规范标准和推广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獐子岛集团和广鹿福和水产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单层浮筏养殖技术,建成三倍体牡蛎、太平洋牡蛎、黄金牡蛎和日本燕牡蛎浮筏2万多台,不断深化海洋牧场产品种类。长海县还大力推进健康养殖新品种和新技术,形成了优质、高效、生态的养殖格局,打造了水面、海底、滩涂协同发展的健康模式,实现了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发展。

铸造叫响世界的品牌

  长海县建立了全水域环境监测体系和信息平台,确保海洋牧场水质始终处于国家一类标准。獐子岛、海洋岛、财神岛、长生岛等一大批著名海洋食品品牌规模不断壮大,国家、省、市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达53家。獐子岛贝类加工中心达到国际水准。獐子岛集团、海洋岛集团等企业都在内陆地区建立了水产品活鲜周转腹地。多项水产品出口标准编入国家食品安全相关规定。目前,长海县的海洋食品品牌已经在世界上叫响。

  “十二五”期间,长海县海洋牧场建设离不开当地两大渔业旗舰企业发挥的龙头作用。獐子岛集团、海洋岛集团以企业品牌、市场、资金和管理等优势为引领,运用公司+业户+协会的经济联合体生产模式,以苗种和产品两大买方和卖方市场为突破口,形成岛上千家万户生产利益共同体,带动渔民增产增收和共同致富,实现海洋牧场建设规模化、组织化和标准化。獐子岛集团海域使用金缴纳连续数年突破亿元大关,以1.533亿元独占长海县鳌头。海洋岛集团以2600万元位居第二,两大集团贡献率占长海县海洋经济总量的60%以上。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