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沿海地区海洋文化传承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6-01 14:20:30 

李明春

  我国自古以来从未远离海洋。早在旧石器时代,我国沿海就有人类活动。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用海蚶壳做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沿海以及台湾岛、海南岛等地的先民就懂得制作和使用有段石锛,食用海洋贝类并留下贝丘文化遗址。浙江萧山跨湖桥出土的距今8000多年的独木舟,以及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桨、陶舟、鲸、鲨鱼骨等,都说明当时的人已经能制造舟楫,下海航行,从事海洋捕捞。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晦(海)、涛、鱼、龟等字,殷墟出土了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龟甲、贝壳。此后历代,更有建造戈船、楼船,下西洋,海上战事等历史史实,进而发展到用科学解释海洋现象。

  有人质疑,我国内陆文明的意识桎梏和儒家文化的思想独尊,制约了海洋文化的体系性发展,因而导致我国悠久的海洋史孕育和积淀下来的海洋文化始终被淹没在传统文化之中,长期无法从华夏文化中剥离出来,其精华也总是难以脱去传统文化的光环。

  的确,对于18000公里的海岸线,少有人去关心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大多关心的是海岸之上的社会经济价值。殊不知,海岸带依海而生,其周围陆地所体现出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是因海才延伸出来的。

  对于海岸线的价值,海洋科学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就其自然价值来说,它是海陆相互作用的自然记录,是陆地的自然皮肤,是海洋的自然性格,是人海相互影响的自然结局,是地球馈赠给人类的不可复制的自然遗产,是空气、水和陆地三圈相交的独特自然生态,是海洋陆地大气生物平衡的自然公园。就其社会价值来说,海岸线是人类走向海洋的前沿地带,是保护人类陆地家园的保命线,是研究海、陆、气和生命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是国家海洋主权和权益的基础点,是人类认识、感知、感悟和亲近海洋的情感线。

  正是在与这条线相依存的地带,分布着数千条自然入海的大小河口,众多城镇,数百个港口和岸线外的数千个岛屿。也正是在这些河口、城镇、港口和岛屿,衍生了中国海洋文化之源,书写了中国的海洋历史,演绎了海洋文化的传承。

  历史上,世界大多数大都市均崛起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这些都市的崛起证明,是海洋托起了这些都市的繁荣与未来。在我国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这些沿海城市的崛起得益于临海的地缘优势,亦得益于国门开放。

  然而,伴随着沿海地区发展而进行的海洋开发活动,也导致一些问题,如自然岸线不断缩短,滨海湿地不断减少等。亿万年自然形成的原始状态被人为地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壁坝、围堤和残垣断壁的基岸。那些因海而生、依岸而兴的古城、古镇、古街、名人名居,被涂抹着陆地文化的色彩而被迫卷进旅游大潮,昔日的一些古街被开发成大排挡和商业风情街。

  而这些遗存,正是海洋文化缘起之地!

  在“颜值”成为时尚的当下,为了满足人们对感观享受的追求,最美海湾、海岛和景区评选成为一种现象。然而,我们是否恰恰忽略了那些与沧海桑田相伴相生的古街、古渔村、古城,与浪迹天涯的闯海人相关的衣、食、住、行等人文遗存?这些才是海洋文化之本源和精华所在。

  一方面,原本脆弱的海洋文化难有其尊;另一方面,如果尚存海洋文化或被曲解,或被抽空,就只能留下光鲜的外壳。

  传播真正的海洋文化,对于建设海洋强国意味着什么?粗浅、轻薄、空洞、庸俗甚至徒有虚名的所谓海洋文化情怀和历史观,同样会伤及海洋文化的纯正及传承。只有真正的海洋文化得到传承和普及,海洋文明才能整体提高。

  笔者从事海洋相关行业已近50年,也许是浑身浸透了“海味”的缘故,每当泛舟沧海时,便会自然地想起达尔文第一次的海洋考察;每当走在海岸,便会去追朔沧海桑田的变迁,进而沉思脚下土地今昔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文以载道,文者的使命之一是记录文化。记录海洋文化也是抢救文化,即抢救闯海人在海洋事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最深刻的海洋文化形态。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