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南红北柳”生态工程 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核心阅读
“南红北柳”是指我国“南方滨海地区的红树林”和“北方滨海地区的柽柳”。“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旨在我国海岸带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红树林、柽柳、碱蓬和芦苇等植被的自然修复、人工保育和重点保护,打造滨海地区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南红北柳”生态工程的基本思路:坚持海陆统筹、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和人为干预为辅原则,科学布局滨海地区生态、生活和生产用海空间,构建海洋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 王殿昌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自然岸线格局”和“开展蓝色海湾整治”部署要求,提出实施“南红北柳”生态工程。
必要性和紧迫性
海岸带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集聚区。海岸带是海陆交汇地带,自然资源丰富,生产和生活活动活跃,生态功能十分重要。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结果表明,海岸带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经济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年服务价值高达25万亿美元。我国沿海省区市陆域面积仅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3%,分布着70%以上的城市,承载着全国42%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然而,我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明显,优化和提升海岸带生态功能,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促进岸线自然化和海湾生态健康,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我国海岸带生态面临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最具特色的生态系统,海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全球提供了50%的氧气。海洋是地球上最密集的碳汇之一,海洋储藏着约全球93%的二氧化碳。尽管海洋植物生物量只占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其碳储存量与陆地等量齐观。目前,我国约80%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以红树林为例,20世纪50年代,红树林面积为5万公顷,因经历了围垦晒盐、填海造田和填海造陆3次大规模破坏,红树林遭受严重损毁。虽然近些年来进行了大规模修复,但尚不及上世纪50年代的50%。海岸带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态屏障作用丧失,支撑和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已经难以为继。
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保护迫在眉睫。近年来,日益密集的沿海开发活动严重挤压了滨海自然生态空间和公众生活亲海空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赤字”。目前,全国海岸线人工化指数高达0.38,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已不足40%,海岸带脆弱区占全国岸线总长度的83.2%。近岸资源环境超载和临界超载比例高达63%,远远高于陆地36%的平均水平。
重大意义
恢复生态服务功能,构建海洋生态安全屏障。红树林和柽柳等湿地植被在维系近岸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固碳及降低土壤盐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具有很强的抗风和消浪功能。实施“南红北柳”生态工程,增加红树林和柽柳等湿地植被的数量和面积,构筑我国沿海防风破浪的绿色长城,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保护滨海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优化生活用海空间,满足公众亲海需求。随着海岸带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剧,我国自然岸线保有率显著降低,共享岸线私占现象突出,导致海岸带自然生态空间和公众用海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升和生活质量需求提高,社会公众对拥有“碧海蓝天、洁净沙滩”的愿望日益迫切。实施“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整治和修复受损岸线,开发海洋生态景观,建设滨海休闲廊道,提高生活岸线比重,有助于改善滨海地区宜居环境,实现社会公众对滨海资源的共建共享。
调整生产用海格局,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海岸带生态价值明显,如红树林、柽柳、碱蓬、芦苇等均是优良的海岸带绿化植物,红树林湿地又是鱼、虾、贝的重要饵料区和栖息场所。柽柳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碱蓬和碱蓬籽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芦苇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实施“南红北柳”生态工程,带动滨海旅游、海洋医药、健康养殖、工艺设计、生态苗圃建设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形成新的产业业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示范先行
“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国家工程,根据我国海岸带生境条件和生态状况,可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在先期示范的基础上全面展开。近期主要开展以下示范工程:
一、红树林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工程。
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资源现状调查和退化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展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和保育工程。通过建立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控制人为干扰程度,消除红树林退化压力,促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和恢复。同时,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开展红树林人工种植和保育,创新发展红树林宜林地和树种选择以及种植和养护技术。
二、柽柳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在对柽柳种质资源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应性强的柽柳品种,在我国北方地区开展柽柳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林地条件普查,划定宜林范围,选育和培育抗逆性强、生长旺盛、观赏价值高的柽柳优良树种,通过封育、平茬、修枝、补种等营林手段,形成我国北方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屏障的“先锋林”,提升我国北方滨海湿地景观效果。
三、“红滩芦花”生态景观示范工程。
翅碱蓬、芦苇组成的生态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辽河口、黄河口等滨海湿地区。实施退养还滩,平整养殖池塘和围堰,恢复原有潮沟水系,辅助人工种植翅碱蓬、芦苇等措施,对于促进污染物的自身降解,改良滩涂底质,消除陆源沉积污染物和养殖污染物十分有利。形成翅碱蓬—芦苇植物群落演替格局,构建“红滩芦花”的美丽景观,既可恢复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又可带动滨海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对策建议
第一,进行统筹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规划设计,明确示范工程实施的具体思路、实施范围、责任主体、建设内容、进度安排和资金来源。同时创新资金投入模式,建立健全政府引领、市场驱动、社会运作的新机制,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实施,适度引入第三方治理。
第二,加强统筹协调。沿海地方各级政府是实施“南红北柳”生态工程的责任主体,要发挥主体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将海洋生态工程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实施单位,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框架下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密切配合,做好工程实施的协调和指导。
第三,完善法律制度。为保证“南红北柳”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试点示范,建立完善生态红线制度,将“南红北柳”生态工程实施范围列入重点管控区。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并通过增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维护“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效果,保障工程实施后的有效管理。
第四,鼓励全民参与。加大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提升人民群众的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强化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企业、民众共同参与的保护和修复体系。全面推进海岸带保护和修复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公众对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监督。
实施“南红北柳”生态工程,应以优化海洋发展空间、节约海洋自然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建立法规制度为重点,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综合利用国家投资和社会投入,打造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和标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