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为何会流“蓝眼泪”——广东沿海近期赤潮频发的观察与分析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5-03 16:27:06 

显微镜下的夜光藻

监测人员在赤潮发生海域监测海水 谢学东摄

本报特约记者 孔一颖 李奕雯

  进入4月,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双月湾附近海域每到夜晚就会出现“蓝眼泪”奇观,海面上频繁出现蓝色荧光,让人仿佛置身在“阿凡达”的美妙世界。然而,这难得一见的景观并非大自然的馈赠,而是一种警告。所谓的“蓝眼泪”实际上是夜光藻引起的赤潮。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官方统计,今年1月至今,广东省沿海共发现赤潮13起,累计分布面积约804平方公里,主要发生在广东省红海湾、大亚湾、珠江口、湛江湾和汕头南澳岛附近海域。截至目前,因发现及时,举措得力,已消退的11起赤潮均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分布范围较广 持续时间最长

  从2月中旬起,惠州及周边海域发生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赤潮现象,并造成海水变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统计,截至418日,惠州市赤潮面积为47.5平方公里,主要为红色赤潮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3种无毒藻类。

  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教授级高工董燕红表示:“这是惠州海域近年来发生面积最大的赤潮。2004年,惠东曾发生过一次面积较大赤潮,后来发生过的赤潮面积都只在几平方公里以内,只有2014年达到过80平方公里。同时,本次赤潮持续时间也为近年来广东省最长的一次。”

  赤潮又称“红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专家解释称,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属单细胞生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呈现出黄、蓝、绿、褐等颜色。

暂无明显危害应对不可放松

  记者从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目前还未收到因赤潮导致鱼类死亡的报告,渔业生产情况正常。目前,广东省内海域出现的赤潮藻均无毒,不会对海洋环境及生物造成明显危害,公众不必恐慌。相关部门将持续密切关注赤潮藻种的变化,一旦发展成为有毒藻种,将启动应急预案。

  惠州海域发生赤潮后,惠州市启动了赤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等有关部门也启动了“四个一”机制,即一日一监测、一日一汇总、一日一会商、一日一发布,实行有效的监视监测。

  专家建议,发生赤潮后,大家不要轻易下水游泳或接触赤潮水体,以防被赤潮生物分泌液和赤潮生物残物污染。皮肤接触了赤潮水体,可能产生各种刺激反应,有时表现为皮肤瘙痒、刺痛、出红疹等。若赤潮为有毒种类,千万不要食用从赤潮区域采捕的鱼、贝类等海产品,以防中毒。

  养殖专家表示,在赤潮发生期间,可将养殖网箱转移,或将网箱下沉至安全水层。也可以用塑料薄膜将网箱围起来,防止大量赤潮生物的水体进入网箱。还可以通过增氧,改善水体的缺氧状况。

成因有待分析 存在多种可能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此次赤潮?目前多名专家正就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尚未得出定论。

  记者了解到,赤潮成因复杂,在国际也是研究难题。根据现有数据,自赤潮发生以来,惠州海域海水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指标大多都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赤潮可能是外源性的,但来源还需进一步研究。”董燕红说。

  有业内人士认为,气候异常应是引发赤潮原因之一。受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气候异常明显,此次赤潮的发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还有专家认为是受风海流的影响。此次赤潮发生前,深圳、汕尾海域先后发生过红色赤潮藻引起的赤潮现象,在粤东东沿岸流、上升流、海水涨退潮、季风等叠加作用下,外部赤潮可能漂流进入惠州海域,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并持续。

  海水营养盐比例失衡也可能是赤潮发生的原因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海委会赤潮专家组委员吕颂辉在接受采访时说,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区域是我国赤潮多发区域,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江河入海,氮、磷等营养盐类增加,造成海域富营养化,为赤潮创造了条件。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