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将迎来成立67周年纪念日。67年来,人民海军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奋进,已成为一支迈向现代化的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威武之师,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此之际,本报特邀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陆儒德深情回顾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史,以飨读者。
建设强大海军,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创建海军初期,毛泽东以两个“创建”、一个“瓦解”的战略思路缔造了人民海军,为建设强大海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毛泽东亲定首任海军司令张爱萍受命挂帅担当重任
建设人民海军,毛泽东作出如下布局:一是准备开辟解放战争的海上战场,二是防御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侵略,三是将来为新中国发展海洋事业保驾护航。他首先考虑的是遴选海军首位“掌门人”,以及着手建设一支海军舰队。
经过同三野司令员陈毅的交谈,毛泽东最终确定由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担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负责创建海军。陈毅嘱咐张爱萍:“毛主席要求在我军渡江期间把海军建起来。历史已经把我们推到这一步,为了国家、民族利益,海军非要干好不可!”本来一心请求参加渡江战役的张爱萍转而担起了这个历史重任。
1949年4月23日,张爱萍在白马庙三野渡江“总前指”原址主持了华东海军成立会议,解放军渡江战役和解放“总统府”的炮声,成为庆祝新中国海军诞生的礼炮声。198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军事委员会颁文确定:“4月23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纪念日。”
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逃离大陆前进行了疯狂破坏。张爱萍面临码头淤塞、船厂炸毁、舰船破旧的困境,人民海军只能在废墟上重建。张爱萍认为建设海军需要人才、军舰和武器,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他决定实施几项重要决策,培育和重组人才队伍。
一是在《大公报》上刊登华东军区海军公开招聘通告。“凡一切曾在国民党海军中工作,志愿为人民海军服务者,不论脱离迟早,不论官佐士兵,或阶级高低,均可前往登记,以备量才录用。”流散在各地的旧海军人员纷纷报名,不到两个月就登记录用了5000多人。最高军衔是国民党海军总参谋长曾以鼎中将,还有各行各业的海军技术专家。二是建立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后改名“联合海军学校”),吸收3000多名青
年参加人民海军,为舰艇部队培养了新一代技术骨干。三是邀请参加起义和拒绝跟随蒋介石去台湾的国民党海军高级将领和技术专家参与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专门成立了一个高级咨询机构华东军区海军研究委员会,委任刚起义加入解放军的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机械署署长曾国晟为委员会主任,全权负责舰船修理和改装。曾国晟提出:“征集、收购一些适合的民船改装成军舰,先搬用陆军火炮固定在甲板上,再设法购进先进性能的舰炮逐渐替代,以解决燃眉之急。”这一建议受到张爱萍的认可,并称赞“商船变军舰,陈船装利炮,无往而不胜”。
周年点兵隆重命名授旗“种子部队”堪称将领摇篮
在海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陈船利炮”方针见效,逐步解决了缺乏人才、没有军舰和舰炮的3个难题,创造了舰艇发展史上的奇迹。
1950年4月23日,停泊在南京草鞋峡江面的“井冈山”号登陆舰上举行了隆重的华东海军成立一周年暨军舰命名授旗典礼,获得中央命名的作战舰艇51艘、登陆舰52艘、辅助舰船31艘,总吨位达4.4万吨。以此组成了人民海军第5舰队(登陆运输舰队)、第6舰队、第7舰队(作战护航舰队,后合并为第6舰队)3个舰队和1个扫雷大队,初步形成一支开得动、能打仗的海上力量。已经建成的舰队有效遏制了外国入侵和国民党海军的封锁,取得了解放东南沿海岛屿战斗的胜利,为建设强大海军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人民海军的“种子部队”和“海军将领的摇篮”。
毛泽东一直关心海军建设。1949年8月20日,他在中南海的丰泽园住所接见了华东海军领导人,除了张爱萍、黄胜天等“新海军”,还有林遵、曾国晟、金声、徐时辅几位“老海军”。毛主席同他们回顾海洋历史,探讨海军建设大计和培养海军人才途径。见面会后,他挥笔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几天后,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庄严宣告:“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调兵遣将筹建大连海校“海上黄埔”造就一代英才
1949年海军建设伊始,毛泽东便把建立海军舰队和创办海军学校摆在同等地位,他任命张爱萍在华东组建海军,同时把筹建海军学校
和选择校长的任务交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推荐了时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省军区司令员的张学思,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
周恩来随后在中南海召见张学思,意味深长地说,历来建军要先建校。军委决定由你负责筹办一所海军学校。有了海军学校,人民海军才有发展的资本。并告诉他中央已经作出安排,毛主席确定让你参加中国军事代表团,随中央代表团去苏联商谈海、空军及院校建设。这是学习苏联建设海军的好机会。当时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内,不少高级指挥员均出于黄埔。按照周恩来的想法,人民海军也要创建一所“黄埔军校”。
1949年7月31日,毛泽东、周恩来接见了中国军事代表团,成员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和拟任海军学校校长的张学思。8月2日,毛泽东致电中共代表团:“帮助刘亚楼、张学思等同苏联接洽创办空军、海军两校事宜。”通过中苏双方多次会谈,最终达成协议,帮助中国建立人民大学和空军航空学校、大连海军学校。张学思回国时,带回来87位苏联海军教育专家,开始了大连海校的筹建工作。
当时海军总部尚未成立,中央军委特定由张学思代表海军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同张学思亲切交谈,鼓励他办好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张学思表态:“我今年33岁,我决心再钻研30年海军,为保卫祖国海疆,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49年11月22日,军委正式下达了由毛泽东主席和朱德、刘少奇、周恩来3位副主席签阅的组建大连海军学校的命令,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并采纳张学思的建议,任命肖劲光为校长兼政委,张学思为副校长兼副政委。具体筹建、主持工作由张学思负责。
张学思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精神,坚持中央军委确定的方针,历经艰难,终于把大连海校办成了一所正规化、现代化的高水平大学,不负建设“海上黄埔”的重托,为人民海军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为大连海校题词:“蓝色道路从这里起航!”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