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新的挑战在前头——远航途中访中国大洋第 37 航次总指挥邬长斌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4-18 14:13:37 

本报特派记者 卢晨

  日前,搭载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执行2016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7航次)任务的“向阳红09”试验母船从山东青岛国家深海基地中心码头起航。中国海洋报随船特派记者在起航后,对航次总指挥邬长斌进行了专访。

  据邬长斌介绍,本航次调查区主要包括西北太平海域的维嘉海山区、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

  “本航次是为履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大洋)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提升我国深海科学研究水平。”邬长斌介绍说,考察期间,将运用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区、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等海域开展下潜作业,发挥蛟龙号近底高精度取样和测量的独特技术优势,为我国大洋资源调查研究和深海、深渊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样品,为大洋资源勘察和深海基础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将进一步检验蛟龙号技术性能,提升作业能力,完善作业规程,继续培养、锻炼业务化运行所需的潜航员和工程保障队伍,探索并逐步形成我国大型深海装备的开放、共享等应用管理机制。

  邬长斌表示,与以往相比,本航次具有几方面特点。

  “从航次任务来源讲,本航次不仅要开展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区的资源与环境调查,同时为探索建立蛟龙号开放、共享的应用平台,推动蛟龙号未来的业务化运行进程,还要开展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项目,以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为调查区开展深渊科学调查任务。”邬长斌说。

  本航次的第二个特点是大深度潜次多,计划5500米水深以下潜次达14次,其中有10个潜次水深超过6000米。“这是蛟龙号自7000米级海试以来,首次计划开展连续大深度下潜作业,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对蛟龙号技术状态的稳定性、可靠性是一次很好的验证。”

  与此同时,深海基地作为国家级平台,提供大型深海装备的维护保障和水底运行服务。本航次也是蛟龙号移交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后的第一个航次。

  邬长斌告诉记者,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深海技术装备发展提出了专门要求,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深海问题的关注。目前,国家海洋局正在开展“蛟龙探海”重大工程的论证,本航次科考任务的成功开展将会提振向深海进军的信心,加深我们对深海的认识,为更好地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提供支撑。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