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澳大利亚大堡礁数百公里长的珊瑚出现白斑,如果白化现象持续加重或全球海水温度继续升高,珊瑚将面临死亡的危险。
健康的珊瑚有红、黄、绿、蓝、紫等颜色,这些颜色是由共生藻的颜色加上珊瑚虫本身的色素所形成的。当环境遭到破坏,如水温升高、水体混浊或光线不足时,就会造成共生藻死亡或离开。失去了共生藻的珊瑚也会失去亮丽的色彩,只剩下灰白的珊瑚虫,奄奄一息地附着在骨骼上,这就是珊瑚白化现象。
白化是珊瑚死亡的前兆。如果环境变好,共生藻会回来,珊瑚又可恢复生机重现原来漂亮的颜色。如果环境继续恶化,白化的珊瑚就会死亡,最后只剩下白色的碳酸钙骨骼了。不只珊瑚的身体内有共生藻,珊瑚礁许多生物的身体内都有共生藻,比如部分海葵、水母、海绵和砗磲贝。所以,不只珊瑚会白化,许多珊瑚礁生物在环境不良时都会出现白化现象。
限制珊瑚礁复原速率的主要原因:一是大多数珊瑚种类的新添量很
低,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能存活下来再加入族群的数量很少。二是小群体的死亡率很高,生长率缓慢、容易受到其他生物侵袭、藻类空间竞争和沉积物覆盖等因素都会导致珊瑚死亡。三是小群体成长至生殖成熟的时间通常需要3年~5年以上。由于这些因素的限制,在上万个珊瑚幼虫当中,可能只有一个存活下来,因此珊瑚群聚的自然复原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多和生物种类最庞杂的生态系统之一,由于这些特性,珊瑚礁也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这些特征都维系在珊瑚与共生藻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上。如果珊瑚白化就会破坏这种共生关系,使得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随之瓦解,不仅珊瑚礁会失去迷人的风采,也会使珊瑚建造礁体和水土保持的功能丧失。近年来,全球各地的珊瑚白化事件频发,既反映出全球环境的变迁,也显现了海洋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