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载誉归来历数七大亮点——访中国第三十二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秦为稼
■本报特派记者 吴琼
4月12日,在完成各项预定考察任务后,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船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本次南极考察任务整体完成情况如何?科考工作中有哪些亮点?中国海洋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第32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秦为稼。
问:本次南极考察任务整体完成情况如何?
答:本次南极考察是“十二五”收官与“十三五”开局之际的一次考察活动,意义深远。
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85家机构单位的252名队员组成,执行“一船四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考察任务,历时158天,“雪龙”船航行约3万海里,“雪鹰601”飞行近8万公里,两支内陆考察队行程3500公里。
本次考察时间紧、任务重,经过全体考察队员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拼搏,最终安全、圆满、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取得了累累硕果。
问:本次南极考察呈现哪些亮点?
答:第32次南极考察队共完成45项科学考察项目和30项后勤保障与建设项目,成果丰硕,亮点频现。
亮点一:“雪鹰601”飞机成功首航南极。“雪鹰601”飞机首航南极全面完成各项测试飞行任务,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步入航空时代,并获得南极冰盖探测重大发现。
“雪鹰601”总飞行里程近8万公里,开辟了从南极点飞越冰盖高原到达南极中山站的内陆中央航线;持续飞行时间超过9小时,成功完成飞越南极冰盖海拔最高的昆仑站,全面验证了飞机的技术性能;首次在南极泰山站起降,初步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航空地面保障系统和专业队伍;航空科学调查设备运行正常并获取了南极重要区域航空科学观测数据;初步探明东南极冰盖底部存在地球表面最大的峡谷,发现冰盖底部存在冰下湖、冰下河流以及在冰盖深部存在暖冰异常现象。
至此,继美国、俄罗斯、英国和德国后,我国成为第5个拥有具备快速运送、应急救援和科学调查等功能的极地固定翼飞机的国家。
亮点二:“雪龙”船刷新到达最南纬度纪录。考察期间,“雪龙”船首次采用逆时针航线环南极航行,最大限度发挥冰区航海效率,使航行时间、任务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更趋合理;完成在更高纬度的安全航行,缩短了航线,节省了时间,确保各方面任务有序开展。“雪龙”船最南到达南纬77°40′,刷新了我国船舶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的记录。
同时,在返航穿越西风带时,“雪龙”船利用西风带中的赫德岛进行避风,安全顺利穿越西风带,大大降低了气象窗口选择难度,提高了在此区域航行的安全性,积累了宝贵的航海资料和经验。
亮点三:南大洋考察取得一批重要科学进展。考察队在威德尔海域、阿蒙森海域、罗斯海和普里兹湾海域圆满完成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渔业资源等多学科综合考察。
此次考察科学配置时间和任务,是开展南大洋调查以来受冰情影响最小、专业配合度最高、作业范围最大、测线最长、内容最系统、样品和数据质量较高的一次考察作业。考察取得了很多新的发现,一批重要进展成为开展南大洋综合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和科学前沿研究的关键。
亮点四:昆仑站首次越冬后正常启动并正式入住使用。昆仑站是南极夏季考察站,全站装备首次实现在南极高原冬季约-80℃的超低温严酷环境越冬存放后,动力设备和生命保障系统一次启动成功,并投入稳定运行。18名队员入住昆仑站主楼。昆仑站的全面建设完工和正式入住使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昆仑站深冰芯钻探作业创造了我国在南极一个季度钻取冰芯351.5米的最长纪录,也使我国在昆仑站深冰芯钻探总深度达651.5米,冰芯气候环境记录涵盖过去近4万年的演化信息。
同时,昆仑站天文台改进了南极巡天望远镜及配套电力和通讯控制设备性能。中山站—昆仑站断面考察进一步获得冰盖典型区域高分辨率雷达探测影像数据及冰面形态特征定量观测数据,考察队成功安装了卫星导航地面连续跟踪站,对冰盖变化实现了全年实时监测,我国的冰盖考察在前沿科学领域和业务化观测方面都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亮点五:中山、长城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在历经3个五年规划的能力建设后,中山站和长城站的规模得到快速提升,设施得到全面升级。在南极半岛乔治王岛地区和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长城站和中山站已经成为规模、功能和建设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的大型考察站。在支持内陆冰盖考察活动能力上,我国已成为与美国、俄罗斯、法国比肩,具备稳定开展南极内陆考察能力的少数国家之一。随着“雪鹰601”固定翼飞机的投入使用,我国南极考察站的保障能力和辐射能力也将大幅度提升。
亮点六:形成极地考察大型设备完整体系。近年来,考察装备从“国外引进”逐步转变为“中国制造”,致力于国产化装备的应用是我国极地考察大力发展的重要领域。本次随考察队首次亮相南极的极地全地形车,适用于极地环境的无人机,昆仑站投入使用的超低温环境动力设备,冰盖考察内陆舱和雪橇装备,考察站配备的吊车、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等,展示出我国极地考察构建全产业链、大力发展极地工程技术已初见成效,彰显了广阔的发展潜力。
亮点七:国际协作彰显风范。在本次考察中,考察队完成澳大利亚凯西站运送和运回物资的任务,“雪龙”船卸运物资规模接近500吨。根据中美双方约定,“雪龙”船成为美国麦克默多站码头实施破冰保障的备选船舶。在国际南极协作体系中,中国正在走向舞台的中央,有效提升了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雪鹰601”首航南极期间,转场经停英国罗瑟拉站、美国麦克默多站和南极点站、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和凯西站、俄罗斯的进步站,广泛开展了国际后勤保障务实合作。“雪鹰601”还临时安排为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和凯西站之间运送进出南极人员29人次、货物750公斤。在澳大利亚戴维斯站飞行员不幸遇难后,我国的直升机和“雪鹰601”随即进入应急救援状态,应澳方请求,协助运送遗体至凯西站。澳大利亚“南极光”号触礁遇险后,我考察队第一时间回应对方可以紧急援助,并协助戴维斯站撤出最后两名队员和部分需要特别保存条件的样品。
问:南极极端恶劣的环境让南极作业充满很多不确定因素,为了应对这些风险,考察队在安全保障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安全工作是南极考察永恒的主题。第32次南极考察队临时党委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多次组织专门学习,每个队都任命了安全监督负责人,组织安全设施检查,加强安全技能培训,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在考察期间,考察队不断健全完善安全措施和规定,组织安全教育12次,并组织演习训练,使全体队员从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长城站专门成立安全检查小组以加强现场检查力度,认真组织为期10天的安全整改。中山站制定完善了《中山站安全责任区包干的规定》等12项制度,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雪龙”船要求全体队员不断熟悉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组织弃船演习4次,284人次参加,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