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山东”建设10周年反思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6-03-07 17:22:36 

2001年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海上山东”建设战略10周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客观总结10年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反思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正确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确定“海上山东”建设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对于推动“海上山东”建设在新世纪有更大的突破,对于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具有山东特色的经济强省,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10年“海上山东”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10年“海上山东”建设成就斐然。到2000年全省海洋产业产值达到1 066.7亿元,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7倍多;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年前的不足2%上升到6%,海洋经济成为山东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成为新世纪山东人民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总结“海上山东”建设10年来的发展与实践,有以下基本经验和做法。

()宏伟的跨世纪工程,奏响海洋开发新纪元

历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十分重视“海上山东”建设,采取了科技兴海、耕海牧渔等一系列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年“海上山东”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1991年“海上山东”建设战略的提出和省委、省政府把“海上山东”作为跨世纪工程为标志,我省“开发海上半壁江山”的宏伟战略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极大地调动了沿海地区向海洋进军的积极性。科技兴海唱响海洋开发主旋律,海洋渔业经济超常规发展。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威海“海洋经济现代化”、烟台“以海兴市”、潍坊“耕海牧贝”、日照“亚欧大陆桥头堡”以及东营、滨州“上粮下渔”综合开发等区域性发展战略在沿海地区相继实施。

第二阶段:以1995年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在沿海视察时做出的关于加快“海上山东”建设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确定撤销省水产局组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为标志,海洋经济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海洋综合管理高位起步,快速上路,省、市、县海洋主管部门及海洋监察执法机构相继成立,海洋科技整体实力大为增强,渔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沿海地市逐鹿海洋,海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第三阶段:以1998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海上山东”建设工作会议为标志,“海上山东”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成立了“海上山东”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海上山东”建设的决定》、《“海上山东”开发建设规划》和海洋农牧化、临海工业、海上大通道、滨海旅游四大建设工程,成立了海洋工程研究院。海洋立法实现突破,海洋综合管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科技兴海拉动产业升级,一、二、三产业结构层次明显提高,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渔业独领风骚,渔业经济快速膨胀

海洋渔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在“海上山东”建设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渔业产量、产值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居全国首位。2000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698万吨,产值710亿元,分别是1991年的3.5倍和5.2倍。渔民人均纯收入6 180元,比10年前增长了3倍多。渔业增加值占海洋经济增加值的59.8%,在全省大农业中的比重达到16%以上。“走出去”发展战略取得丰硕成果。全省远洋渔船数量由10年前的5艘增加到目前的201艘,其中1 000马力以上大洋性渔船目前已达35艘。远洋渔业年产量由4 800吨增加到目前的13万吨,增长了近27倍。海水增养殖业迅猛发展。全省海水养殖面积已达420万亩,2000年海水养殖产量287万吨,占海洋水产品总量的48.2%,其中名特优养殖产量比重达40%以上。渔业深加工与国际接轨,水产流通市场不断拓展。一批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海洋食品工业园()、海洋食品城等投资项目在沿海落户。水产品批发市场遍布全省,有70多家企业年水产品销售过亿元,鲜活水产品带头进入“洋”市场。有120余个加工产品荣获国家级水产名牌,名列全国榜首。创汇渔业实现跳跃式发展。全省水产品出口数量由10年前的5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53万吨,2000年全省水产品对外贸易总额15.97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10.4亿美元,10年增长了近6倍,渔业创汇已占全省大农业创汇的30.6%,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同行业首位。

()四大工程全面启动,海洋产业蓬勃发展

海洋农牧化、临海工业、海上大通道和滨海旅游建设四大工程稳步推进,海洋产业发展的大格局初步形成。海洋农牧化工程率先步入发展快车道。设施渔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山东海洋渔业的重要支撑和海洋经济发展最快的增长点。海水工厂化养鱼、海淡水网箱养鱼、海珍品养殖、人工造礁生态增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省已建成海上人工牧场250余万亩,海水网箱养鱼发展到9万余箱。临海工业建设工程全面启动,124个涉海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项目中,目前技改项目已开工79个,完成总投资88亿元,新增产值能力44亿元。盐及盐化工、海洋精细化工、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品等一大批海洋化工产品不断发展壮大。海洋能源和海洋矿产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油气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仅青岛市年直接利用海水量就高达8.85亿立方米,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海上大通道建设工程的实施带动了港口经济快速发展。至2000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达26处,其中对外开放港口17处,生产性泊位209个,深水泊位70个,年吞吐能力不断增加。全省已建成一批矿石、石油、集装箱等专用码头,初步形成了大中小港口布局合理、内外贸并举、客货兼备、功能齐全的港口群体。海洋运输航线遍及四大洋,航远实力大为增强。滨海旅游建设工程的全面实施促进了滨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省677家旅行社中60%以上在海滨地区。青岛、烟台、威海、日照“黄金海岸”旅游线成为旅游热点,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游客参观旅游。2000年,海滨地区共接待国际游客48万人次,旅游创汇2.5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66%79.6%;接待国内游客3 500万人次,旅游收入219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0%53%

()作用凸显,新兴产业迅速壮大

科技兴海作为海洋开发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成为拉动产业升级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原动力。海洋科技在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培植、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生产力水平等方面作用日益加大。在海珍品养殖、海洋药物、海洋化工等领域攻克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省共承担国家“863”计划海洋项目50多项,其中承担“819”主题(海洋生物技术)项目占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与“863”项目相配套,10年来,全省安排海洋科技攻关项目400多项,投资5 000多万元;安排开发项目300多项,财政周转金4 000多万元,贷款1.4亿元,研制开发新产品100多个,转化新技术200多项。成功引进了大菱鲆、象拔蚌、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等20余个新品种,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积极促进研学产有效结合,提倡群众性技术革新,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和教育培训,大大提高了海洋整体科技实力。目前,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已占整个海洋产业增加值的60%以上,全省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海洋综合管理重点突破,依法治海成绩显著

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把议案“关于加强我省海洋综合管理”作为省人大重点办理的四大议案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海洋立法实现“零”的突破。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规定》、《山东省南部海域亲虾管理规定》、《山东省渔船、渔港监督管理办法》、《山东省内陆渔业管理条例》等20件法规、规章,初步形成了地方海洋与渔业法规体系,为“依法治海”、“依法兴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省、市、县建立健全海洋与渔业行政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了海洋监察、渔政、渔港监督、船舶检验、环境保护等执法队伍。海洋资源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证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全面推开,海洋功能区划、生态保护区建设逐步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形成,促进了海洋产业的高效健康发展。

二、“海上山东”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海上山东”建设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海洋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山东增长速度减慢,位次后移。从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看,我省量的优势正在弱化,质的差距正在拉大。广东的滨海旅游、海洋电力、海洋油气和海运,以及辽宁的修造船业已大大超过山东,浙江在远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药物及食品加工方面也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如果山东海洋经济未能有新的开拓,不但会远远地落在广东后边,也有可能被辽宁、浙江很快超过。

第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展不快。以2000年我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状况为例,第一产业渔业高达60%,第二产业仅占12%,第三产业占28%,结构模式为“一三二”。广东为“三一二”结构模式,山东明显低一个档次。可见,山东海洋经济是渔业经济当家,仍处于传统产业开发阶段,属于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经济结构,海洋精深加工档次不高,高科技产业形不成规模优势,新兴产业发展迟缓。

第三,海洋投入形不成优势突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海上山东建设专项资金没有列入计划盘子。海洋投入和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成比例,产业后劲明显不足。以渔业财政投入为例,近年来我省渔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15%左右,渔业投入(含人头费)却仅占大农业的3.5%。由于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渔业比较效益下降,其产值由1996年占大农业的18%降为1999年的15%。海洋投入不足不但影响海洋产业优势的发挥,而且对海洋经济发展后劲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海洋科教优势形不成合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山东海洋科技力量较强,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还不足30%。推广机制不健全、缺乏海洋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基地,科研和生产之间出现了断层,形不成相应的新兴海洋产业,致使海洋科技优势不能尽快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沿海大多数乡镇没有完整的科研推广机构和服务体系,从事科研成果推广的人员严重不足,远不能适应海洋产业发展的需求。以渔业经济较发达的荣成为例,渔业劳动力有10万多人,而技术推广人员只有500多人,其他基层地方的情况就更差些。

第五,海洋管理矛盾突出,海洋可持续发展问题严峻。重开发而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造成近海资源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捕捞能力持续加大,致使海洋渔业经济品种严重衰退,海洋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捕捞业比较效益大幅度下滑,渔民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我省海洋捕捞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被排入海洋(占海洋污染的80%以上),导致我省近岸海域赤潮频发,海洋环境恶化,养殖病害严重,成为制约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我省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面临的挑战

1.从国际上看,新的海洋制度的建立,对传统模式的海洋管理提出新挑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本原则,作为中日、中韩海域划界前的一种临时性安排和过渡措施,我国分别与日本、韩国签署了符合专属经济区制度的渔业协定。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签署后,受影响最大的是我省,将减少40%多的传统黄金渔场,近万艘大马力渔船将从这些渔场撤出,使沿海渔区面临转产转业的巨大压力。以我省重点渔区荣成为例,该市在《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后,失去了近80%常规捕捞作业区,有1 000多只(30多万马力,占渔船总动力的53.7%)渔船作业无出路,有上万名渔民及几万相关产业劳力失业。据保守估计,这个市捕捞产值年减少9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协定签署也加大了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增加了管理难度;加之管理制度的变化和经济利益驱动,引发越界捕鱼事件和涉外纠纷的因素增加,若处理不好,将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对外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我国于2001年内加入WTO,从宏观上看,这有利于扩大我国海洋与渔业对外开放,带动海洋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促进海洋技术进步。但从微观上看,也会面临关税降低形成的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冲击;国际市场对我国渔业的生产环境、产品质量标准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海洋各产业在法规、制度等方面亟须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这方面的任务相当繁重。

2.从国内看,沿海兄弟省份发展海洋经济追赶我省的步伐加快,对我省传统海洋的优势地位提出挑战。近年来,沿海兄弟省份学山东动真的、来实的,在发展海洋与渔业经济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其领导重视程度,出台政策新举措的力度都超乎寻常。相比之下,我省有关海洋与渔业的高层会议少、含金量高的政策少、渔业投入少,特别在海洋与渔业执法体系和手段建设、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渔业保障体系建设和海洋与渔业科技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正在减弱,有的已经落后。199420007年间统计数字显示,山东海洋经济年均递增比广东低5.3个百分点,比辽宁低7.5个百分点。特别是我省海洋经济主导产业渔业的强势特征开始弱化,产量、效益连续增长的态势减缓,发展后劲不足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