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的南极体验之旅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2-25 16:41:33 

20151214日,极少使用社交网络的海军工程大学杨一冉破天荒地在朋友圈发出一张他在南极的照片,因为实在难以抑制登上南极的激动心情。

杨一冉是作为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的冠军,赴南极参加第32次科考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身份和经历,让踏上南极的他有了不一般的感触。

柳茵

“意外”的冠军

杨一冉的参赛经历极具戏剧性,2014107日,作为海军工程大学学员的他刚完成军训任务返回学校就接到一个新的任务——协助学校机关干事完成学校内海洋知识竞赛参赛选手的选拔。1013日,校方对选手进行最后的面试。谁也没有想到,领导偏偏相中了参与组织筹划和面试提问的杨一冉。1015日,他得到了参赛的正式通知。就这样,杨一冉意外地成为了海军推选的3名正式参赛选手之一。

当时离比赛只剩下不到20天时间,也许杨一冉是参赛准备时间最短的选手,也可能是最刻苦的一个:他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眠不休地备赛,困了就干嚼咖啡粉,把脚泡在冷水盆里提神。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他逐条查询学习了几千条竞赛题库,啃完了十几本相关书籍。

115~8日,杨一冉和两名同学作为海军的代表参加了由国家海洋局、共青团中央、海军政治部共同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来自19个省区31所高校的两万余名参赛选手上场比拼,最终遴选出40名选手参加电视总决赛。经过激烈比赛,凭借过硬素质和扎实的知识储备,杨一冉最终以压倒性优势摘取了比赛最高奖项——“南极奖”,获得参与南极科学考察的机会,这也是军队院校首次取得该项赛事的最高奖项。

领略南极之美

“我曾见过奇雄险峻的五岳黄山,曾走过壮美辽阔的牧场草原,曾穿过风起浪涌的江河湖海,曾登过不染纤尘的雪域高原,但当我站在南极,无数华美秀美俊美壮美的词汇都难以形容,也不是说谁更胜一筹,而是因为眼前之景太特别了,只有南极,只在这里。”在抵达南极的第一天,杨一冉在科考日志里写下了这段话。

南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而神秘的。许多人心驰神往,把它视作旅行的向往。杨一冉踏上南极的那一刻,才切实感到那种震撼心灵、澄澈宁静的美是任何纪录片无法完整呈现的;翱翔天空、畅游海洋、踱步海滩的动物们流露出的天性是动物园里无法领略的;南极人的奉献也是报告和总结里无法呈现的。

追思长城湾的勇士

机会极其难得,能够作为考察队员来到南极可谓弥足珍贵。深受“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鼓舞的杨一冉,更是感到使命在肩,责任在肩。

在长城湾畔矗立着一座铁锚,上面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三○八名官兵首次赴南极纪念”。1984年,第一批到南极建站的中国人踏上乔治王岛,那批科考队员中有308名是海军官兵。第一批南极人克服艰难险阻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

在长城站的日子里,杨一冉每天都会来到大铁锚旁,望望长城湾,追思31年前的那批南极人,那种报效祖国的担当、战风斗浪的气概、百折不挠的意志、无怨无悔的奉献,深深感染和激励着他。作为一个海洋人,那一刻,杨一冉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分享“老南极”的梦想

军人的身份和超出年龄的成熟稳重让杨一冉在科考队员中拥有了极高的人气,以至于野外作业时,大家都争相邀他同行。在杨一冉的科考日志里,他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20151218日,我跟着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的彭方教授去科林斯冰盖附近采集样品,从乌拉圭阿蒂加斯站出发,经过海岸,翻过岩石和雪山,我们用了两个小时到达科林斯冰盖外侧腹地。彭教授是研究微生物学的,对冰川微生物有着浓厚兴趣。至今,她已参加过5次北极考察,3次南极考察,是地道的老极地。我问彭教授为什么多次来南极,她一字一顿地说,只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错的。”

“你为什么来南极?”这是杨一冉在南极几乎逢人就问的一个问题,他得到的答案往往充满着深情。

研究国际关系的老阮说:“严酷的环境和巨大的宝藏充满了光明与希望。”

年过半百的极地生物学研究员老臧萌萌地说:“就是想保护萌萌哒企鹅宝宝。”

大厨老尹说:“工作需要。”然后,他颠了一下勺,笑笑说:“这个地方让人想。”

1220日,5名探险者到长城站做客,他们搭乘无动力帆船从阿根廷出发,历时42天,穿过咆哮西风带来到南极。在被问到来南极的原因时,成员Mike说:“南极是一个梦。”

每个到达南极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信仰,在这里寻找存在意义,自己的、人类的、生命的。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现在杨一冉已经从南极回到学校,回到自己的岗位。在未来的日子里,杨一冉表示,要讲好南极故事,传递海洋正能量,肩负起一个海洋人的使命担当。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