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海洋精神坚持开放包容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6-02-17 14:48:15 

■李芸蕾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自然界最宏大的水体是海洋,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许多国家因海而兴,海洋以其巨大的包容性,成就了光辉灿烂的海洋文明。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可以说是一个海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中国要繁荣富强,必须面向海洋,向海洋进军,走经略海洋之路。开放包容的海洋精神是海洋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精神的支撑。

全球海洋相接相通的特性,孕育了开放的海洋精神。自明末开始,我国为防御倭寇开始禁海,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从政府层面彻底割断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直至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也使中国近代史成为一部血泪史、屈辱史。与闭关锁国不同,开放是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唐朝对外贸易往来频繁,各国商贾往来不绝,开创了一代盛世。明朝郑和下西洋使我国的航海和造船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今世界高度开放,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把目光局限在国内,必然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其他国开展交流合作。在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敞开胸怀,越来越多的涉海企业走出国门,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我国投资兴业,可以说,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各国在互信互鉴的基础上,开展多领域务实合作,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包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兼容并蓄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征。在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中也始终坚持着包容的海洋精神。古代中国,人们想象中国的四周大海环绕,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绘的《坤舆万国全图》,使中国人知道了中国处于世界的一隅而非世界的中心。在北宋以前,我国的科技处于领先水平,“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通过商贸渠道传到

世界各地。从唐朝开始,直至明朝初年,均设置了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市舶司。由此可见,东西方都在不断地汲取对方的优良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智慧的东西方人都在有意无意的践行着这个真理。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对方的长处,接纳先进的海洋技术和海洋知识,才能在快速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东西方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海洋文明。与我国深受“农耕文明”影响的平和内敛的精神不同,西方国家是张扬的,带有殖民主义色彩。在15世纪~17世纪,欧洲海洋国家大肆向海外扩张,开拓海外殖民地、发展海外贸易,从中获得了惊人的经济利益。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发表《海权论》,列举英国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此书被很多国家奉为圭臬。西方的海洋精神有明显掠夺性,掠夺使欧洲的海洋国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也不可避免地贴上了资本原罪的标签。

我国对于海洋的认识,从古代重视陆地而忽视海洋,到唐朝、明朝前期的开放通商,再到明清的海禁闭关锁国,使我国错过了近代海洋发展的关键时期。历史事实清晰地告诉我们,海洋在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今天,有侵略扩张倾向的海洋精神必然没落,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包容的海洋精神才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开放包容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助推力量,必将推动我国早日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