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进军,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6-02-16 17:36:41 

海洋是全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基础。海洋不仅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息息相关,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与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1世纪作为公认的海洋世纪,预示着人类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海洋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管理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海洋必将为人类文明与进步提供宝贵的财富,展开崭新的篇章。今天主要从海洋与我国战略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点讲以下五个方面:

1.海洋与经济的战略发展关系

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首先打开的是海上大门,成功地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确立了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带,打破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彼此分隔,使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之中,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用占全国13%的土地,养育了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产值,这得益于海洋。沿海地区依靠其海洋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海洋经济和海岸带区域经济,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最有活力的地区。

沿海地区的经济具有开放性和带动性的特点,海洋经济产业具有渗透力强、辐射面宽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优化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资源配置,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从而加快海陆一体化建设步伐。我国的几个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长江大走廊战略、亚欧大陆桥战略等都以沿海作为发展龙头,没有亚欧大陆桥的海上桥头堡,大陆桥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上海作为龙头,也就谈不上长江大走廊战略。

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1世纪,资源问题将困扰整个世界。我国陆地自然资源人均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2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一点,有的地区已下降到不足0.7亩,降到了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79亩以下;全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进入21世纪,与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45种主要矿产将有一半不能满足需要,已探明的陆地油气资源再过几十年也近于枯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海洋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能源、旅游、矿产、淡水等资源,海洋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活动空间。

我国濒临的海域面积约472.7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有500平方米以上岛屿6 500多个,岛屿岸线长14 000多千米;有滩涂面积2.17万平方千米,领海和内海面积达38万平方千米。按照《公约》有关规定,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并具有分享国际海底资源及和平利用极地区域的权利。我国近海渔场总面积为281万平方千米,海洋生物已鉴定的种类达2万多种,其中鱼类占世界总数的14%(3 023)。浅海和滩涂总面积达14.6万平方千米。我国有5 000多千米的基岩海岸,有150多处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海湾。沿海可供选择建设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处。我国海域的石油资源量约为450多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14万亿立方米。沿海有宜盐土地及滩涂资源约0.84万平方千米,高浓度的地下卤水总净储量为74亿立方米,含盐量为6.46亿吨,含氯化钾0.15亿吨,这些卤水资源储层浅、易开采,是制盐及盐化工的理想原料。海滨沙矿种类繁多,达65种。海滨沙矿累计探明储量为15.27亿吨。我国沿海可开发的潮汐能资源丰富,计有424处坝址,测算总装机容量为2 180万千瓦,沿岸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1 280万千瓦,潮流能的理论平均功率为1 390万千瓦。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有丰富的海洋热能。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太平洋东北部海底资源进行多次勘查,圈出了30万平方千米的申请矿区,1991年已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筹委会批准,其中15万平方千米的矿区作为我国的开辟区,其余15万平方千米作为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保留区。我国开辟区锰结核的资源量为9.7亿吨。

我国沿海地带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5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据初步调查,我国有滨海旅游景点1 500多处,滨海沙滩10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务院公布的1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3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7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海洋资源开发速度加快,20世纪80年代海洋经济每年平均以17%的速度增长,90年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00年海洋产业产值将达到5 000亿元左右。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仍可保持在20%左右,将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将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2.海洋与解决吃饭问题的战略关系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这是一个时期以来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美国著名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994年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了“未来世界粮食观”及“未来中国粮食观”,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1995年世界农经界的议论焦点。布朗称,中国粮食问题的原因在于需求和供应两方面。需求方面,一则人口基数太大,并还在继续增长中;二则自改革以来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鸡蛋、家禽、猪肉、啤酒的人均消费量剧增,而这些食品的生产都消耗大量粮食。布朗预测,如果中国的人均粮食年消耗量从目前的接近300千克增加到2030年的400千克,那么,到时候就需要进口大约3.69亿吨粮食。布朗关于中国粮食的分析是否准确且不评论,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人多地少、粮食供求矛盾的确存在,且越来越突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加剧了我国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从人均耕地面积看,建国初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大约为2.7亩。从1978年到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6 880万亩,而人口增加了2.3亿;人均耕地面积从1.55亩减少到1.19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有1/3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人均耕地在0.6亩左右,已经低于日本人均0.7亩的水平。

从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来看,今后面临的压力很大。一是人口的增长不可逆转。到2000年,中国总人口将超过13亿人,按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均口粮消费水平计算,仅人口增加“九五”时期就需增加口粮2 300万吨。二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今后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肉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饲料粮的供给将造成巨大压力。三是今后耕地面积继续减少难以逆转。据估计,19952000年,耕地将减少1 800万亩。显然,我国要在十分有限的耕地上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困难会越来越大。四是我国粮食单产的增幅正在下降。19771984年,单产年增幅为7.1%19841990年,年均增幅为1.8%;而19901995年,年均增幅只有0.7%。五是农产品价格日益逼近世界农产品价格,依靠提价来刺激农业生产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3.海洋与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关系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状况是衡量其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和政权是否稳固的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的人口大国,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5年间,我国每年增加劳动人口600万左右。目前,农村有1.2亿左右的剩余劳力,到20世纪末,剩余劳力将增至1.8亿左右,2010年可能接近3亿。总之,21世纪我国就业压力十分沉重。而21世纪,充分利用海岸带的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加速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能提供相当大的就业机会,提供广阔的生活和生产空间,可有效地缓解人口增长、劳动力过剩带来的就业压力。

首先,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是21世纪吸引和安排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以山东为例,目前全省仅开发了300多万亩浅海滩涂,占可开发利用的1/5,即已直接安排产业劳力100多万人(如果加上间接劳动力数量更大),全国算起来则是一个庞大的就业数字。随着21世纪中国大规模开发海洋,海水增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食品工业、海洋药物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工业、海洋能工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洋采矿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和机械制造业、海洋建筑业以及围绕海洋产业发展起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等几十个行业将得到迅猛发展。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贫困地区的人口必将涌向海洋,汇聚成一支庞大的中国海洋产业大军,成百川归海之势,使21世纪中国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其次,从人口分布居住的角度看,全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多位于沿海地区,世界60%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区内。而目前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居住人口占全国的40%(含沿海省超过海岸带100千米居住人口)。到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50%6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将达到500800/千米2,全国18 000千米的海岸线上会出现500个左右不同规模的城市和港口经济区(现在中等以上城市只有几十个),届时,距海岸带100千米的居住人口将达到8亿~9.6亿,海洋将为21世纪人口居住和劳动力就业开辟新门路。

此外,开发海岛也是解决剩余劳力和吸纳人口的重要出路。历史上第一次向海岛移民开发海疆的高潮是在18世纪到20世纪初。清代中叶(18世纪)以后,边疆统一,秩序安定,生产技术和经济交通条件得到改进,使得以往人迹罕至的海岛成为可以开垦、栖息的地方。于是,中原地区的一部分人口逐渐向海岛扩散,形成近代移民的高潮。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台湾的人口从数十万增至250万,还有1 500万中国人移居国外。我国有6 500多个岛屿,目前有人居住的仅有400多个,岛屿开发潜力非常大。从世界人口分布来看,海岸带及海岛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目前,我国海岸带总体上人口密度较大,但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我国海岛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集中分布的群岛有5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为8万平方千米,其中开发程度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的是香港、台湾和海南岛。台湾本岛面积35 759平方千米,连同钓鱼岛、澎湖列岛、金门本岛等,面积则为36 025平方千米,人口2 100万人,人口密度平均580/千米2,如果我国全部海岛均达到此人口密度,则可增加人口5 000万人以上。如果把海南、舟山、崇明等大岛建成香港式繁荣都市,海岛在安置就业问题上将会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