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大幕开启。回眸“十二五”,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海洋重大专项任务有序推进,海洋领域改革创新成果丰硕,参与国际海洋事务能力明显提升,海洋装备保障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异彩纷呈……即日起,本报开设专栏《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回顾展示国家海洋局各部门、各单位,以及沿海各地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变化、新亮点、新成果,并对未来5年海洋工作的发展目标、思路、重点等进行展望,敬请关注。
“十二五”期间,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各项安排部署,开拓奋进,海洋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开拓奋进,成效凸显
一是海洋管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用海项目和区域用海规划的监督检查,构建起海岛监视监测业务化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区海洋环境保护分级责任制,妥善应对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组建了国家核应急救援海洋辐射监测东海分队,以南麂、厦门珍稀物种保护区为试点,扎实推进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控体系建设。
同时,东海分局强化海洋管理监督,试点海洋督察制度,全面开展定期巡查与单独专项执法检查。通过“海盾”“碧海”“海岛”等专项执法行动,始终保持对违法用海行为的高压态势,不断规范用海秩序。积极开展东海定期维权巡航执法和钓鱼岛常态化巡航,坚持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二是服务海洋经济发展更加全面。发布海区海洋经济发展报告,注重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引领与组织协调,不断加大科技专项的申报、研发与应用力度,发挥好海洋科技的创新支撑作用,自主开发的海洋倾废动态实时监控系统船载监控仪已进入安装应用阶段,可全面实现对疏浚船倾废行为的远程、实时、动态监控。着力推进近岸海域精细化预报技术的发展,立体化、全天候的海洋立体观测和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完善,东海区海洋预警报信息服务平台通过验收并投入业务化运行。
三是海洋支撑能力建设更加凸显。着力推动南通海洋减灾示范区、海洋调查勘测船队等基础支撑能力建设。首个国家级海洋预报减灾示范区已在江苏南通建成。按照“一图、一网、一平台”设计框架,将海洋预报、环境监测、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确权等7类48种矢量数据集成于一图。集海域、海岛等3个国家级系统和预报、科技、维权等12个分局系统的综合信息平台也已建成使用。海峡两岸观测预警报合作项目正式实施,海峡两岸“小三通”8条客运航线中的厦门—金门、泉州—金门和马尾—马祖3条客轮航线预报已对外发布,两岸海洋预报机构数据共享,实现了一键同步发布。
同时,东海分局3000吨级远洋综合调查船“新实践”(向阳红20)船和千吨级中近海调查船“向阳红28”船已入列;800吨级和300吨级海洋调查船维修改造正有序进行……一支结构合理、配置完备、实用高效、兼顾远近海、拥有较强综合能力的调查勘测船队已初步成型。
四是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东海分局坚持以优良精神培育人、凝聚人和鼓舞人,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创新海洋普法形式,强化干部职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涌现出一大批立足岗位、乐于奉献的先进典型。
团结实干,再谱华章
“十三五”期间,东海分局将不断开拓进取、团结实干,大力推动海洋事业发展。
一是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立健全海区海洋经济联动发展机制。落实好开发性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工作,发挥好重大海洋科技调查项目的创新与支撑作用,建立海区海洋经济数据共享数据库,推动实施海区省级海洋部门间海洋经济建设项目汇总与信息通报制度,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力促海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二是认真贯彻实施海洋强国和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海洋法治建设。推动实施海洋法治建设年报制度,结合简政放权,推广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完善海区督察体制机制,强化对海区海域、环保、执法等工作的监督检查,继续做好用海监管,不断规范用海秩序,着力提升分局与海区海洋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水平。
三是有效推进海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海区海洋部门实施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建设及动态评估专项,建立多级联合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体制机制,深化海洋倾废、油气勘探开发和海洋工程的全过程监管,自主开展海区放射性监测分析,做好赤潮、绿潮、溢油等环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四是以东亚、东南亚航线为突破口,开展远洋航线观测预报保障工作。拓展预报服务范围,对海区预报中心数值计算、预报产品制作、信息集成与服务进行全面升级,做好海洋台站升级改造,推动观测监测一体化,做好重点保障目标的精细化预报,开展海上搜救和防灾减灾预报演练,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五是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坚持立规矩,抓纪律,强化队伍建设。狠抓海洋执法队伍管理与建设,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素质,以海洋专项执法行动为依托,对违法用海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抓好分局海洋支撑能力建设,继续强化对管辖海域进行巡航执法,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高中义)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