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加快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建设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每一个大时代的来临,人们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梦想、地方的发展而奋进不止的勇毅之举,都会迸发出强大的能量,成为引领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
在“中国梦”的大时代里,潍坊人的海洋梦雄心万丈,紧跟并加快融入“海洋强国”、“蓝黄”、“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举全市之力突破滨海,让这里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更高层次新发展的排头兵。
把握时代要求,科学定位支撑未来
潍坊是一个沿海城市。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大海没有好好地认知、充分地利用,错过了很多发展良机。
是“海洋强国”、“蓝黄”、“一带一路”等新国家战略,让沿海重大发展机遇再次到来。面对发展空间、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矛盾等愈加紧张的客观实际,聚焦转型升级的潍坊,转身向海,开启科学发展新航程。
2013年6月29日,本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但对于潍坊来说,却由于一次重要会议和一个重大决策,注定会被人们深深铭记。
这一天,全市加快滨海开发推进会议召开,站在新起点上审视和把握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出台《关于突破滨海加快蓝黄战略实施推动全市科学发展的决定》,聚焦引领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精准施策、果断发力。
催人奋进、汇聚众智的《决定》描绘了突破滨海的“路线图”:在拓宽发展空间上突破、在深化体制改革上突破、在产业集群布局上突破、在转变生产方式上突破、在产城一体发展上突破、在科技教育支撑上突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突破、在金融投资服务上突破。
八项重点任务,内涵丰富,纲举目张,不仅指明了滨海开发建设的重点内容和转型升级的努力方向,更为培育潍坊科学发展新优势、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作风和更新的举措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这里,潍坊首个现代化海洋城市拔地而起;首个以海洋产业为主的高端产业聚集地形成;首条外贸直航“潍坊-釜山”航线开通;首条跨渤海湾的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运营;首个现代化大型外海渔港投入使用;首个海水浴场让广大市民亲近大海……
聚集海洋产业,擎起高地引领发展
以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牵引经济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调创的必然选择。
立足海洋特色,滨海精心谋划,把产业瞄准深蓝,按照“四集一连”的思路集聚产业项目,加快九大项目区开发,打造了蓝色海洋、绿色化工、高端装备制造三大特色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渐成合力。
正是凭借这份合力,在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滨海仍然保持了规模扩张、质效提升的好势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对全市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
潍坊港是突破滨海的牛鼻子,是海洋经济的龙头。
以港口突破带动滨海突破,我市按照建设亿吨大港的目标,多元开发、全面提速。目前,已开通京唐、营口、泉州等十多条集装箱航线,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多条国际航线。去年,跨渤海湾的鲁辽陆海货滚甩挂运输大通道航线开通,成为连通华东至东北、欧洲的绿色低碳物流大通道。潍坊渔港开港运营,结束了潍坊无外海渔港的历史。
打造转型升级增长极,突破滨海瞄准的是更多“话语权”项目。
天维膜项目,不仅打破了我国海水淡化核心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还具有高达90%的废水中酸、碱再回收功能。瑞易新能源,凭借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在滨海打造了一条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条,成为全国微型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二名。还有华创机器人,拥有国际发明专利“轴承式RV减速器”,他们的农业机器人在全自动无人作业状态下可完成作业近2000亩。
几度春华秋实,一批诸如潍柴重机、海纳水下机器人、联兴科技、中碳能源、新和成蛋氨酸、中海油石化盐化一体化等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优势项目在滨海加快聚集,为潍坊隆起了新的优势产业高地。
深化产城融合,海洋城市款款走来
突破滨海,产业是支撑,城市是依托。
28岁的崔俊平已在滨海工作了两年多。作为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工作人员,他在这里参与并见证了一个奇迹的崛起。
从央子街道北行五六分钟的车程,就到了中央商务区。以前这里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片片的盐碱地,但现在,这里已是建设中的现代海洋城市的核心区域之一,商务办公、生态居住、生态休闲、教育服务等功能初具规模,曾经的荒滩已变成了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
记者 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