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雪龙”船上,接触和了解最多的就是厨房和驾驶台了。厨师每天精心准备一日三餐,驾驶员时刻把握航行方向和速度,所做的工作与大家息息相关。其实船上还有一个“隐秘”的部门叫“轮机部”,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在船上很少看见他们的身影,但正是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维持了船舶动力设备的正常运转,保障了船上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海上移动的“4S店”
汽车每行驶几千公里就需要去“4S”店保养一次,“雪龙”船完成一个南极航次需要行驶3万多海里,在茫茫大海上给“雪龙”船做“保养”,就是轮机部门的职责了。
轮机长吴健介绍:“简单地说,我们的岗位职责叫做‘保障船舶动力’”。“雪龙”船航行的动力来自于一台高达10米的柴油机(船上称其为“主机”)。它驱使船艉部的螺旋桨转动,从而带动船舶前进或后退。主机被喻为船舶的“心脏”,一旦发生严重故障导致停车,万吨巨轮瞬间会成为随波逐流的一叶扁舟,面临倾覆的危险。吴健笑称:“船长只要看到我衣着干净的坐下来喝茶就安心了,如果我忙起来,那就说明船出大事儿了,所以他们都盼着我清闲。”
为了保证主机正常运行,轮机部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机械、电气、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操作和维修技术。他们以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每次长途航行准备了充足的零件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在机器运转过程中进行密切监视,做好保养,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吴健认为,他们就像“医生”,每天为“雪龙”船“把脉”,“要趁着病在‘皮肤’就医,不能等‘病到腠理’或‘病入膏肓’了再医治”。
与陆地“高大上”的4S店不同,轮机部工作室没有安静舒适的环境。这里充斥着大量设备产生的热量、噪音、振动和油雾,时刻考验着每一位轮机部的工作人员。
小而专的“物业公司”
当船行驶在赤道附近时,中央空调会吹出惬意的凉风;当船驶进极圈时,空调又会送出舒适的暖风;当你感觉口渴时,净水器里有水供应;当你觉得光线暗淡,可以随手打开房间的灯……
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常态后,离不开轮机部的默默支持。
“雪龙”船在远洋航行中,不可能依赖陆地上的电力、自来水部门供应水电,更不可能依赖“物业公司”来保证空调、净水器等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维修。
走进“雪龙”船这座自给自足的“小镇”里,能够看到轮机部操作和管理的设备五花八门:提供作业、生活供电的发电机,提供淡水的造水机,保证生活区温度和湿度的中央空调系统。还有确保食材不会变质腐败的制冷设备,为队员提供洗澡热水的燃油锅炉,以及真空马桶等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就连生活区里最常见的电梯,也是轮机部负责……
轮机部和驾驶台工作节奏一致:两个人一组,每组值班4个小时,4组人负责全天24小时不间断轮班。这就意味着昼夜交替,黑白颠倒,以至于有些轮机员在国内休假时也会在换班的时间准时醒来。
以船为家的“原住民”
轮机部一共有17名工作人员,这些平均年龄32岁的年轻人,按照岗位职责划分为轮机长、轮机员、机工、系统工程师和电工。
“雪龙”船每年往返一次南极,每两年往返一次北极。轮机部的这些小伙子们和“雪龙”船保持着同样的出海节奏,每两年有14个月生活在船上。
二管轮程皝笑称“431”房间就是自己的“家”,“参加工作4年以来,有3年多的时间住在船上。”生活中,程皝非常爱惜住了多年的“431”房间。在他的房间里,除了每位队员都有的被褥、洗漱用品,多了书架、哑铃和半面墙的照片。程皝从来不会穿鞋走进房间,每天晚饭后,只要不值班,他一定会擦地板,直到一尘不染。每个航次结束回国后,程皝还会给地板打蜡,确保光洁如新。
很多队员和程皝一样视船如家。机工曹玮康的衣物大部分在船上。三管轮祖成弟最喜欢看的书、最爱听的碟也会放在船上。电机员何金海更是在船上待到妻子预产期前一天,当他从码头赶到上海火车站时,远在湖南的妻子已经顺利产下女儿。
在他们心里,船是最熟悉的“家”,他们是这艘船上的“原住民”,每年迎接、送别着不同的极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