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旅游需要顺势而为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1:35:38 

1128,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旅游分会在青岛成立,来自海洋主管部门、海洋类高校、海洋研究机构、海洋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联盟等全国78个会员单位的代表,就如何在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谋划我国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将其做优、做强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报记者王晶

海洋旅游业增速不凡

海洋旅游的内容包括在海滨地区、近海、深海、大洋的各种旅游休闲现象,包括海洋旅游建设、滨海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活动,涉及酒店、餐饮、滨海别墅、旅游码头、零售业、休闲游船、海岸生态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潜水、休闲垂钓、帆船、摩托艇、拖拽伞、香蕉船等许多业态。

近年来,我国海洋旅游业持续发展,年平均增速20.2%2014年滨海旅游业增加值888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111.3%上升到201414.8%,上海、福建、广东等地已成为入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五大特色区:环渤海滨海旅游区、长三角滨海旅游区、海峡西岸滨海旅游区、泛珠三角滨海旅游区、海南国际旅游岛。

另据《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海洋旅游业是我国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中的“领头羊”,2014年实现增加值8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第二位的海洋交通运输业高出近3320亿元。海洋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海洋旅游需要转型升级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海洋旅游产业仍停留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和初级阶段。”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旅游分会筹备组负责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培英说,“虽然我国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仍局限于以城市为依托的滨海旅游,海洋旅游线路整体规划和资源开发的水平较低,缺少高端海洋旅游产品。”

对此,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郭强教授建议,我国海洋旅游需要转型升级,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创造新的海洋旅游吸引物(如海洋牧场等);进一步创新文化旅游资源,满足海洋旅游新动机(如南山的佛教和长寿文化);进一步增加人工设施,创造海洋旅游新景观(三亚凤凰岛、三沙人工岛礁);进一步创新海洋旅游装备制造,创造海洋旅游新体验(潜水艇、翼船等);进一步对各种旅游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深化并拉长旅游产业链(旅游纪念品、医疗、养身、健康美食等),满足各种海洋旅游新需求。

中国海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长雷波表示,海洋旅游分会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是当前中国海洋学会分支机构中唯一一个由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发起成立的。要充分发挥分会的智力支持作用、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海洋旅游发展模式、旅游产品创新、海上旅游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

海洋文化旅游有待开发

与会专家表示,海洋旅游,人们看的不仅是生态,也有文化。从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南太平洋到美国夏威夷和南亚的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多民族交融的文化背景、传统文化积淀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不仅成为最有魅力的旅游吸引物,而且成为了旅游目的地的独特形象。因此,要提升我国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必须深度发掘海洋文化资源,发展海洋文化旅游,特别是加大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水下文物、渔家文化等本土海洋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旅游研究所所长马丽卿教授介绍说,以浙江舟山为例,舟山的不同岛屿之间逐步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定位和特色。例如,普陀山就是以观音文化为载体的海天佛国的定位;嵊泗岛的渔村改造也比较成功,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渔村文化和体验民宿;而东极岛利用其作为舟山群岛中比较靠东的位置,主打湛蓝的海水文化,由于电影《后会无期》在这里拍摄,吸引了很多游客来这里看日出,看东海;桃花岛则是因为《射雕英雄传》在这里拍摄的原因,逐渐形成了武侠文化的内涵。

变单一产品为多元化结构

海洋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海洋旅游的内容十分广阔。当前,世界海洋旅游发展正在从单纯的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旅游产品也逐渐形成了涵盖滨海、海面、空中、海底的立体式格局。因此,我国应加快推动海洋旅游从单纯滨海观光旅游向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和海上观光旅游的转化,将目前单一的滨海游览观光产品调整为涵盖滨海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海上运动、科普教育等多元化的产品结构。

“舟山旅游是依托海岛资源发展起来的,但这块市场做的还不够大。”马丽卿表示,虽然国内海岛游市场潜力很大,但和火爆的出境海岛游市场相比,要温和很多。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基础设施不够健全,产品比较单一,更高层次的旅游度假的概念还没有形成。

据了解,舟山的海岛旅游目前依然以沙滩、海鲜和游泳为主。但随着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更多的度假产品开始出现。目前,在舟山的本岛上已经建成多家五星级的度假酒店。对于游客而言,来到舟山不一定去海滩下海,住在酒店里欣赏一下海景,享受一下酒店的娱乐设施也是一种休闲方式。

海洋旅游与环境保护并重

随着世界和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海洋旅游区域范围也将不断扩大,从空间角度看,滨海旅游将成为一种“背景”功能,覆盖我国近海的大部分沿海地区。有关我国海洋旅游区划方案较多,根据旅游资源特色及行政区划,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滨海旅游区域分为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滨海旅游区。

对此,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研究员刘容子建议,海洋旅游业要发展必须保留与预留现有海洋资源,多行业用海对于滨海旅游资源造成损坏甚至灭失,因此发展海洋旅游产业要合理规划功能区划。对于已开发建设的海洋旅游区,要集约利用,提升质量。对于潜在旅游区,处于原始状态或初步开发的,要统筹规划,引导开发或适度开发。

此外,刘容子还鼓励特色开发与错位发展,空间上,发展海岸到海岛,海底到海面;产品上,观光、度假、休闲渔业、海岛、特种运动等;区域上,发展产业集群。“要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海洋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滨海旅游区的污染源及其影响途径专项监测与调查,建立定期公报制度;实施‘还原’和养育‘工程;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刘容子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