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渔业发展新动能——福建省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助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纪事
■本报记者安海燕实习记者卢晨
渔业是福建宁德的传统产业,在沿海4个县里,渔业产值占当地经济的半壁江山。和其他传统经济业态一样,当下的渔业经济也面临依靠旧动能发展趋缓的现状,亟须转型升级。精深加工、品牌建设……近年来,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抓住破题关键,求实创新,打造现代渔业新格局。
一条大黄鱼激起的科技创新
日前,科技部批准福鼎海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建设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迄今为止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唯一一家水产类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历史上,我国有很多著名的大黄鱼渔场,为什么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会选择建在宁德呢?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目前我国野生大黄鱼渔场仅剩宁德官井洋这一处了。”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张宝生告诉记者,“也就是说,现在全国的大黄鱼原种都是来自宁德。”
大黄鱼是我国特有鱼种,据宁德大黄鱼博物馆收藏的史料记载,1935年官井洋产大黄鱼3500吨。“官井洋,半年粮”的歌谣代代传唱。
然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敲罟(gǔ)作业”和70年代的“机动大围网”等歼灭性捕捞,导致大黄鱼濒临灭绝,至今无法恢复。2011年,一家媒体刊登的一篇文章上这样写道:“在一家超市里,野生大黄鱼被摆在冰柜中,标价8000元每公斤,让消费者望‘鱼’兴叹……一条两公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共计16000元……”
为挽救大黄鱼种群,1985年福建省设立了“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同时组织水产科技人员利用尚存的野生大黄鱼资源开展大黄鱼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1986年,以宁德水技站站长刘家富为首的宁德水产科技工作者突破了大黄鱼人工育苗与养殖关键技术。
仅2010年以来,大黄鱼育种实验室科技研发经费共投入1.4亿元,构建了海上活体种质库300网箱,蓄养良种亲鱼3.2万尾;构建大黄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突破大黄鱼piscidin抗菌肽技术,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
经过30年努力,跨越7个“五年计划”,2013年,大黄鱼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年育苗20亿尾,全国产量10.5万吨,直接产值超100亿元,大黄鱼产业带动就业超30万人。
宁德市国税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宁德产大黄鱼7万多吨,占全国的80%,今年出口大黄鱼1万多吨,占全国的70%。出口市场遍及欧洲、美洲、东南亚、大洋洲、非洲等地的28个国家和地区。
被誉为我国“大黄鱼产业之父”的刘家富,如今已年过七旬,他提出借鉴挪威养殖三文鱼的成功经验,早日把宁德大黄鱼做成“百亿产业”。
目前,宁德向省内外提供大量的养殖技术服务,形成养殖技术产业化,大黄鱼成为了宁德的渔业产业特色。在张宝生看来,宁德大黄鱼产业还存在巨大的成长空间。
以渔港建设为龙头的转型升级
福建大陆海岸线从南到北的直线距离不过500余公里,然而折来弯去绕出3752公里,成为全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其中宁德就占了近三成。宁德现有渔业人口20多万,渔业船舶2万多艘,渔港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以往的渔港建设多以基础的停靠生产功能为主,随着海洋经济发展不断深化,亟须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渔港经济区,使渔港经济价值链向更高端延伸。
近年来,宁德市共投入渔港建设资金5亿多元,建设99个渔港,其中中心渔港1个,一级渔港2个、二级渔港18个、三级渔港78个,全市渔港避风率从3年前的47%提升到65%。仅2015年,宁德就有15个渔港建设纳入福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之列。 (下转2版)
“渔业向远洋发展,船大了,渔港也要跟上。”宁德市海洋与渔业局分管渔港建设的副局长刘少华说。
据张宝生介绍,为了适应渔业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宁德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小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在原有渔港建设的基础上,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渔港经济区,努力使其形成以渔港为龙头、城镇为依托、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和海洋旅游,以及渔民转产转业为一体,区域产业结构平衡,产业层次较高,龙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明显的渔业经济开发区。
以三沙为例,这里是我国最早批复对台接待的乡镇,集大渔业、小农业、大集镇、小农村特点为一体,产业构成独特。“三沙具备发展渔港经济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当地渔业发展的需要。”宁德市霞浦县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吴永辉说。
正在建设的三沙中心渔港是目前宁德投资规模最大的在建渔港,吴永辉负责前期项目的筹建工作。据他介绍,宁德在渔港建设中针对普遍问题,创新工作方法,总结了一些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
针对渔港项目推进慢、前期费用高、与相关部门沟通不畅等问题,宁德市采取捆绑打包的方式整体推进渔港前期工作,节省了经费,加快了进度,为渔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运作模式。针对渔港建设主体不尽完善的问题,宁德市探索成立渔港建设机构。2012年霞浦县成立了沿海渔港建设利用世行贷款工作领导小组、渔港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渔港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做好辖区内渔港建设贷款申请和建设管理等工作。蕉城等地成立了渔港公司,统筹辖区内渔港建设和渔港经济发展。
合作社牵头”抱团“发展
渔民出海捕捞,渔船、渔工保险、年检、办证等手续烦杂琐碎;一户一船“单打独斗”,在市场上抗风险能力差,且难以做大做强……渔业合作社的成立,正好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
陈红弟是福鼎市太姥山镇山海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合作社2012年成立,有钢质渔船70多艘,水产品年产3万多吨,年产值近2亿元。当地渔民表示加入合作社省了不少事。“比如年检,原先往往一趟跑不下来,很耽误工夫,现在由合作社统一办理方便了很多。”
除了“省事”,合作社还给会员办了一些“大事”。小船换大船,渔民贷款一般都很困难。”陈红弟说,今年合作社已为渔民协调贷款5000多万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渔民之忧。
福鼎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力实施“海洋富市”战略,吸引了一大批“船老大”在这里“安营扎寨”,但钢质船造价昂贵,一方面“船老大”因缺少资金无力购买,另一方面船舶制造企业也因资金问题发展乏力。针对这样的情况,山海渔业专业合作社联手福鼎当地农村信用社和船舶制造企业,先预约50%的价款用于造船。山海合作社船只交付后,以船只为抵押物,按船只评估价格50%的额度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贷款出账后,银行再以委托支付的方式,将剩余价款打入船舶制造企业的账户。这种贷款模式,有效解决了“船老大”贷款抵押和船舶制造资金方面的难题,促进了当地渔业和船舶制造业的发展。
“渔业合作社不仅提供服务和管理,更是推动地方渔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条路子。”陈红弟说,他们以专业合作社的名义向供货商和造船厂进行价格谈判,为渔民争取实惠。坚持联动发展,未来将组建一支远洋捕捞船队,壮大专业合作社的实力。今年年初,合作社注册了“蒙湾”海鲜商标,对社员捕捞的水产品实行统一包装销售,提高市场效益。
合作社、企业、渔民,成为渔业实现产业化的基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