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在青岛(二)

来源:青岛杂谈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0:20 

三、丰台顶齐长城
“丰台村位于六汪南3.1公里的峰台顶东北麓,地处丘陵。明末,陈朝福兄弟二人从今泊里镇迁来立村,因靠近峰台顶,取名峰台。清初,以吉祥字改为丰台。”这是丰台村村碑的记载,但明末之前状况从中无法显示。根据丰台顶所处地势以及丰台顶前后连绵的长城岭判断,丰台顶极可能就是“烽火台”的意思,只是后来逐渐演化为“峰台”与“丰台”。
在丰台顶下的徐家前夼村,当地百姓统称长城岭为“长长岭”,并流传着一段有关齐长城的故事:相传当初修齐长城时,工人们一天都要吃72顿饭。现在我们无法考证这一天吃72顿饭是怎么回事。但可以说明当时修齐长城时的劳动强度是何等之大。
徐家前夼北岭之上东北、西南走向连接起来的一段齐长城夯土层,除了因修扬水站被压在扬水站下面一段以外,还相当清晰。因为在长城岭的长城遗址上,黑松繁茂,宛若墨龙蜿蜒。笔者对这段齐长城进行测量后发现,这里的长城一段高3.5米、宽4.5米、顶宽1.6米,另一段高1米、宽3米、顶宽1.7米。向西河继续“追踪”齐长城,隔岸观望,长城岭从山峰上逶迤而下,十分壮观。传说当初建齐长城是使用海水灌注的夯土层,使之板结而更加坚实,因而至今长城岭仍然泛盐,所以其上无法种植庄稼,倒是南来北往的鸟儿因为体内需要,经常啄食长城岭上泛盐的土层。从西河到砖瓦屯公路这段长城总长度约1.5公里,其中段夯土层较高。经测量,这段长城一端高3.8米、顶宽2.9米、底宽7米;另一端长城的夯土层高6米、顶宽3米、下宽近10米。此段为内外长城遗迹较为明显之处,夯土层顶端应为古长城甬道,道宽约1.5米。在夯土层中,笔者还发现了土层中夹杂的大量石块和被村民称为“花花脸”的石子。石块经测长约30厘米,宽15厘米,从而证实2500多年前的徐家前夼北岭齐长城实际是“土包石”的一种修筑形式。沧海桑田,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却是貌似平凡的一段夯土层。另外还有一些大块的石英,硬度很大,不易风化,其与夯土均保存比较完整。
四、山周、月季山城址
在山周村,笔者仍发现有大量高度不等的齐长城夯土层遗址。在连绵起伏的月季山上,没有发现“长城渣”及齐长城夯土层,但在月季山下有齐长城夯土层出现,至铁山水库,夯土层才中断。
其实,齐长城是两千多年前齐国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在齐长城的每一段中,还曾设置较大的关隘、城堡、烽火台和兵营等。据《胶州志》记载,胶南的齐长城“因山为之,培高堑下,各有门阙邸阁”。但就目前考察情况来看,2500多年之后的齐长城,“长城渣”时断时续,多数已经分崩离析,而惟有长城的大量夯土层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这对于当年青岛地区邦国历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笔。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