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厦门海域的生态修复,市海洋与渔业局通过持续实施滨岸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开展增殖放流等措施,逐步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海洋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以达到净化近岸海域水质的目的。
文/本报记者林雯
通讯员龙邹霞
红树林修复规划
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将新增总面积约31.7万㎡的红树林生态岛屿2座,建设引育种中心、观光步行道、科普廊道等,预计2020年全面建成。
增殖放流成效
经过多年增殖放流后,厦门海域的相关生物量明显增加,仅日本对虾和长毛对虾的捕捞量就增加了20%至30%。此举可丰富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海水水质。
继续推进红树林种植工程
近年来,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大力推动红树林修复工程,为恢复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净化近岸海域水质发挥积极作用。
2011年4月以前的厦门同安湾下潭尾滩涂,养殖设施遍布、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不仅景观视觉差,而且还对周边海域水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实施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建设,清理滩涂125公顷,拆除不合理海堤、虾埂,种植红树林42.8公顷。经过4年多的造林培育,如今的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景观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区域的生态环境景观、净化水质等生态服务功能初步体现,成为我市积极实施海域生态修复的一大亮点。
不仅如此,今年出台《厦门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计划在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实施二期工程建设,再新增总面积约31.7万㎡的红树林生态岛屿2座,建设引育种中心,同时结合公园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生态功能布局,开展码头、水道、观光步行道、科普廊道等市政及旅游休憩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提升景观效果,逐步形成“一湾两岸、三片九区”的功能分区格局,预计到2020年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全面建成。届时,一个集科普、环境保护、旅游、休闲、观赏于一体的美丽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将展现在人们面前,不仅环东海域新城区滨岸生态屏障和重要的公共景观资源将基本构成,城市周边景观效果与生态品味也将得到大大提升。
除了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外,未来几年,厦门市还将结合海沧湾、马銮湾、东坑湾等湾区整治,完善红树林种植规划,推进湾区红树林湿地恢复工程,进一步扩大厦门滨岸红树林湿地面积,发挥滨岸红树林的生态屏障作用。
开展海域增殖放流
《厦门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要求,要持续开展以“恢复海洋生态链,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增殖放流活动,投放鱼苗和投放对海水水质起净化作用的贝类、藻类。
厦门持续开展了多年的增殖放流活动,对恢复海洋生态链,维护生物多样性起到积极的作用。据初步调查,经过多年增殖放流后,厦门海域的相关生物量明显增加,仅日本对虾和长毛对虾的捕捞量就增加了20%至30%。
企业也在积极履行环保责任,今年,厦门海沧投资集团通过实施增殖放流活动落实海洋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措施,在已放流一百多万尾鱼苗的基础上,计划再放流长毛对虾2000万尾以及较大数量的花蛤、锯缘青蟹等多个海洋生物苗种。
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厦门增殖放流工作基本形成了“论证先行、公开招标、公正介入、积极宣传、跟踪调查、社会参与”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持续不断的增殖放流不仅丰富了海洋生物资源,对厦门海域海水水质改善也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