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成在文登市做“实施海洋经济战略”专题讲座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1:18 

审势度势 迎接挑战 错位发展

当好全省“三个发展排头兵

——王诗成在文登市做“实施海洋经济战略”专题讲座

OO九年一月四日

同志们:

很高兴应邀来文登参加这次全市副科以上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讲座,尽管我去年底在威海市大型讲座后说过,不再参加威海市所属区县的讲座,这次市委王亮书记 、张市长亲自邀请,我还是愉快答应了。能有机会来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的第16强文登,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海洋经济形势以及文登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文登是个海洋大市,就发展海洋经济而言还不是个海洋经济强市。思路决定出路,大思路决定大出路;视野决定发展空间,大视野决定发展的大空间;同样,领导的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直接决定一个单位和一个市的战略目标定位。今天我结合国内外海洋发展形势和文登实际,主要从四个方面谈点看法,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一是国内外海洋开发形势与产业发展趋势,二是当前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态势及面临的挑战,三是对文登南海新区建设布局谈点意见,四是就选好文登海洋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与培植具有文登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谈点看法。

一、当前海洋开发形势与产业发展趋势

(一)、国际海洋开发形势与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的凸现,世界各国对海洋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了从海洋获得更多的现实利益和战略空间,各沿海国家纷纷制定海洋战略,加强海洋管理和开发力度,努力维护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海洋权益,以期在海洋的争夺中占有先机,争取主动。

1973年开幕的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基本达成了一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敦促世界各国把开发、保护海洋列为国家发展战略。1993年第48届联大作出决议,敦促各国把海洋综合管理列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特别是19941116《公约》正式生效后,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与管理更加规范化、秩序化,世界的海洋管理秩序从盲目的、野蛮的、以武力相威胁式的占领,向和平的、相互合作妥协的、文明和秩序式的维护各自的海洋权益转移。《公约》关于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直接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蓝色圈地运动”。据估计,各国按照《公约》规定合法扩大的海域,占去了原属公海的1.3亿平方公里的面积,使地球上约36%的海面变成了沿海国的管辖海域。可以说,《公约》使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和平方式对海洋进行了“瓜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约》的生效和《21世纪议程》的实施,使得世界海洋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态势:

一是海洋在全球中的战略地位日趋突出。世界各国对海洋发展战略给予了空前的重视,世界主要沿海大国纷纷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

美国在2004年出台了21世纪的新海洋政策《21世纪海洋蓝图》,对海洋管理政策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彻底的评估,并为21世纪的美国海洋事业与发展描绘出了新的蓝图。同年1217,美国总统布什发布行政命令,公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对落实《21世纪海洋蓝图》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英国早在18世纪初,就以海运业和造船业领先于世界,1995年英国政府成立海洋技术预测委员会,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公布了海洋责任报告,提出了关于政府政策的海洋管理原则。欧盟于2001年制定了《欧洲海洋战略》,以确保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

20017月,俄罗斯普京批准了《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期间的海洋政策》,强调加强海洋科技活动和海洋军事科学研究,以实现并保护俄罗斯联邦的海洋利益,巩固其海洋地位;20077月俄罗斯的载人潜水器潜入北冰洋底,并在北极海底插上了特制的俄罗斯国旗。

日本高度重视海洋工作。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重工业、化工业逐步向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转移,推行“海洋立国”战略。日本在1997年制定的《日本海洋开发推进计划》和《海洋科技发展计划》的基础上,20028月又制定了《新世纪日本海洋政策基本框架》,明确了实现“海洋科技大国”的目标。2004年,日本发布了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对海洋实施全面管理。

韩国出台了《韩国21世纪海洋》国家战略,旨在解决食物、资源、环境、空间等紧迫问题及21世纪面临的挑战,通过“蓝色革命”,成为超级海洋强国。为使海洋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韩国政府从组织机构和法律上提供支持,已制定了22项以海洋开发管理为目标的法律法规。

二是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沿海国家维护海洋权益斗争的深入,特别是现代化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过程中的应用,使得大范围、大规模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向海洋要食品、要资源、要财富的蓝色革命,促进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传统陆地经济的比例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10年左右翻一番,预计2010年将达30000亿美元左右。世界上有10个人均年收入22000美元以上的巨富国家,其中8个是沿海国家。全球人口的趋海性进一步增强,约65%的人口集中在海岸带地区。

三是世界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斗争日趋尖锐,军事控制力度增强。正是基于海洋的特殊战略地位,冷战结束后虽然各主要国家大量裁军,但加强海军建设的军备竞赛却呈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海洋争端此起彼伏,热点突出,为争夺岛屿和划分海洋引起的国际冲突接连不断。如英阿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伊米亚岛之战,日韩间的竹(独)岛之争、中日间的钓鱼岛之争、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南沙群岛之争,世界各国围绕渔业的纠纷对峙更是此起彼伏。

近几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的压力日渐凸显,海洋中的能源和资源之争正日趋白热化。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是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还是从能源需求、能源安全以及能源长远战略目标储备上考量,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更是炙手可热,有专家预测,可燃冰至少能为人类提供1000年的能源,它将来有望替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据报道,我国南海北部陆坡的可燃冰资源量已经探明达185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的油气地质储备的6倍。虽然由于技术等层面的原因,可燃冰开采难度非常大,但日本已计划2012年在太平洋进行试验性钻井作业来开采埋在海床下面的可燃冰,并检验其是否为一种可行的下一代燃料。可以推测,一旦类似可燃冰、多金属结核等开采成为可能,世界上围绕海洋能源和资源的权益争夺将会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超前思维,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纵观世界海洋史和国际海洋新动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启示:第一,海洋战略事关国运兴衰。正如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指出的:“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英、美、俄、日四个靠海起家的世界强国的发家史,和我国封建王朝“闭关锁国”和“迁界禁海”导致的民族屈辱史,以强烈的反差,雄辩的事实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高低与其海洋战略观、海上实力密切相关。第二,海洋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则,实际就是对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空间和丰富的海洋宝藏的一次重新分配,谁在这场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中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对本国、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

综上所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促进了开发海洋、管理海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同时也加剧了国际海洋权益的争夺。在进入新世纪的初期,国际上新资源的争夺、疆域的延伸拓展,全球物流通道的安全,海上军事执法力量的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都将在海上展开,对海洋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在新一轮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

(二)、国内海洋开发形势与产业发展趋势。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累计达57499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不断显现。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是海洋产值最高的三个区域,同时也是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2007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649,与去年相比,以海洋渔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工业制造业比重进一步提高,高技术为支撑的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石油、海水利用、海洋工程在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由2001年的5%上升至2007年的11.26%。涉海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已超过3151万人,新增就业岗位191万个。这一变化表明,我国海洋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朝着逐步优化的方向发展。发展海洋经济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并被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今年的工作要点。

当前,国内海洋开发轰轰烈烈,形势逼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国沿海经济发展提速,继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之后,以海洋经济为标志沿海开发开放新的热潮正遍布中国南北海疆。南有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有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辽宁“五点一线”。特别是与我省同处环渤海的天津、河北、辽宁沿海开发建设志在高远,态势强劲,已经和正在进入国家战略,将进一步提高在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我在这里介绍一些周边地区的情况,希望对同志们有所启发。

让我们了解一下环渤海湾两省一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态势。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现在已成为全国沿海开发开放新的响亮品牌。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在金融、土地管理、涉外经济、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着手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新区管理体制。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2364.08亿元,财政收入475亿元,工业总产值6282.83亿元,外贸出口总值245.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9.24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1152.64亿元。天津港货物吞吐量3.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710万标箱。

河北曹妃甸曾是一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荒岛。河北省委、省政府利用首钢搬迁的有利时机,作出“举全省之力建设曹妃甸”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曹妃甸作为“河北一号工程”来抓,列为河北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此举得到了国家支持,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并争取曹妃甸为国家科学发展试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截止2007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460多亿元,其中2007年完成投资30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亿元。

辽宁省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将沿海“五点一线”建设作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用全球视野谋划辽宁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提出立足辽宁,依托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把沿海经济带建设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国内一流的临港产业集聚带。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商”的基本原则,开始投入全面开发建设中,目前,已展露出基本框架和轮廓。截止2007年底,沿海“五点”已开发土地面积121.2平方公里,可摆放项目面积98平方公里;固定资产累计投入资金343.35亿元;累计签约项目546个,投资总额2248.1亿元。

接着,我们了解一下南面江苏省和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态势。

为推动江苏沿海地区大开发,提升全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中国工程院、国家开发银行开展了“江苏省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并建议国家将沿海地区设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研究确定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的总体定位是:建设“南融长三角、北承渤海湾,西联中西部、东出东北亚的国家发展重要战略区”。综合开发的空间布局是:构建“三极一带多点”,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市区为增长极核,依托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通榆河、长江南通段等主要通道,形成包括县级市区和县城在内的沿海城镇密集带和产业发展主导廊道,并以连云港、南通洋口港区、盐城大丰港区等为据点,打造几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临港工业区和临港新城,将连云港建设成为国家主要港口、现代化临港产业基地和国际化海港城市。

今年312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一行到国家海洋局考察访问。双方就广东省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管理等有关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汪洋在讲话中指出,广东是海洋大省,自古因海而兴,广东的繁荣兴盛都与善于利用海洋,勇于走向海洋密切相关。他强调,在海洋开发上谁认识早、行动快、力度大,谁能占据海洋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权。推动广东海洋事业大发展,必须率先构建海洋事业发展新格局,争当全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1110,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汕头召开全省第六次海洋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决定》,汪洋在会上进一步强调了广东海洋大省的地位,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海洋工作的领导,把海洋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完善对海洋事业的投入机制,全面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二、当前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一)我省海洋经济驶入快车道

我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度、海域面积等资源条件都位居沿海省市前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并把它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并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十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海上山东建设的领导不断加强,措施不断强化,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海洋产业增加值,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9.5%,高于全省经济增长率6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61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占全省GDP17.8%。山东海洋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很快,加速了传统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代渔业、海洋化工、船舶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滨海旅游、海洋运输等海洋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其中,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的增加值分别占全国同类主要海洋产业的54.5%、49.7%、46.3%和28.7%,均位居全国首位。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2006年达到19:38:43。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纵观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有以下的特点:

一是海洋渔业持续稳定发展。我省水产品总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指标连续十多年保持全国首位。2006年,全省水产品出口达到32.4亿美元,占全省农业出口的40%

二是海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省海洋工业产值达到1020亿元,其中水产品加工产值502亿元,盐及盐化工产值197亿元,海洋油气产值68亿元,海洋船舶修造产值108亿元。原盐、纯碱、烧碱、溴素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海洋资源精深加工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油气、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新兴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三是滨海旅游开发力度加大。沿海各市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批新的旅游景区,景区管理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和档次明显提高,海滨4A级旅游景区(点)达到9家、3A12家、2A24家,有7个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初步形成了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为主体的黄金海岸旅游线。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2007年,全省港口吞吐量逼近6亿吨,其中青岛港、日照港和烟台港吞吐量皆超过亿吨,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三个亿吨大港的省份。陆海交通网络建设进程加快,九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烟大跨海轮渡投入运营,德龙烟铁路正在建设。

五是科技兴海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我省海洋科技力量雄厚。多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一直是我国海洋教学和研究的中心。中科院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黄海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都设在我省,是海洋研究的重要力量。我省已经拥有涉海独立科技机构56家,约占全国四分之一,驻鲁海洋界两院院士16人,占全国的一半。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973计划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