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自从承担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工作的重担后,就注定进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工作期。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工作涉及到潜水器布放与回收、水声通信、母船配合、气象保障等十几个部门、众多岗位。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在选拔第一批潜航员、保障“蛟龙”号成功布放和回收以及“向阳红09”船的后勤服务等方面,周密计划,精心实施,克服困难,勇于攻坚,向世人展示了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英雄品质。
改装“向阳红09”船
2005年,中国大洋协会组织中船重工701所和有关专家,对国内5艘现役船舶进行了考察,并进行了初步论证,最终隶属于北海分局的“向阳红09”号船得到专家组的基本认可。2006年6月22日,国家海洋局批准将“向阳红09”船改造为我国深潜试验母船。
虽然“向阳红09”号船数十次完成过中近海重大海洋调查任务,但它是一艘近30年船龄的老船,能承担起载人深潜试验的重任吗?能万无一失地保证试验成功吗?
在质疑声中,“向阳红09”船于2006年12月从青岛起航,走上了上海利丰船厂的改装台。两个月,船员与船厂工人相互配合,该拆的拆了,该卸的卸了,该装的都进行了仔细研究。在改装中,共解决技术难题27项、技术创新2项。高大的A型架最终矗立在了船艉,它的起重能力为30吨,是潜水器布放、回收的重要装备。
2007年11月28日,前一天的阴雨骤停,上海的天空露出了笑脸,洒下难得的缕缕阳光。经过11个月增改装,重铸金身的“向阳红09”船傲然屹立于黄浦江畔。
严选第一批潜航员
2006年9月,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大四学生唐嘉陵、正在杭州复习准备考研的傅文韬与一批和他们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来到青岛,参加潜航员的选拔。他们被封闭在一个宾馆内,连续5天不许出门,早中晚都要接受测试。
为选拔出合格的第一代潜航员,北海分局邀请多领域专家,召开多次会议讨论选拔方案、流程、考试项目及方式等。最终确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重点以专业考试、生理条件、身体检验、心理测试为主要考察目标。
唐嘉陵回忆道,选拔潜航员方案的内容,包括笔试、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多种。其中一个考察心理的题目是,被测人员用一根细针分别插入金属做的9个小孔,深度大约五六厘米,一旦碰到孔的边缘就会自动响起报警,表明测试失败。孔径从粗到细排列,最粗的大约是细针直径的两倍,最细的比细针直径稍大一点。唐嘉陵在接受测试时,招聘人员不时地跟他说话,分散他的注意力。第一次测试,唐嘉陵做到第6个就失败了。招聘人员告诉他,前面的测试者成绩都比他好,他还有一次机会,第二次测试做到了第7个。实际上,傅文韬最好的成绩也只是做到第6个。
“这大概就是检验我们的心理素质吧,遇到任何情况都要沉着。”唐嘉陵说。
2007年2月5日,唐嘉陵和傅文韬一起来到北海分局报到,开始接受潜航员培训。从2007年3月到2008年8月,唐嘉陵和傅文韬接受了理论知识培训、体能素质培训、心理素质培训等内容,同时参加了潜水器的总装联调和水池试验的全过程。培训分为陆上阶段和海试阶段,目标是使潜航学员熟练掌握潜水器操作,各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设计特点等,能够对潜水器各个系统的一般故障作出诊断和处理,进行简单设备更换。“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见证了他们已经成为第一批合格的潜航员。
为“蛟龙”海试破解难题
2009年,我国第一台载人潜水器的海上试验在南中国海拉开帷幕。
8月15日,“蛟龙”号进行50米深度的第一潜。入海之后,潜航员发现水声通信不灵,潜水器与母船无法取得联系,超短基线定位系统也不能准确测定潜水器的位置。如果潜水器不能与母船联系,就意味着无法获得海底信息,一旦出现意外,不能及时应对。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零。
负责水声通信的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朱敏一点一点排查,但仍不能解决。现场指挥部的每一位成员心情都很低落。
晚上,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船长窦永林等几人连夜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指挥部初步判定,水声通信无法建立是由于母船的噪音和浅水海洋背景噪音干扰造成,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测定母船噪音干扰的程度。
于是,第二天海试队再次赶赴试验区。以不同速度进行多次测试,结果验证了大家的判断。现场指挥部研究后,认为在下潜期间“向阳红09”船如果能关掉一台主机,低速旋转,减小噪音,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安全是第一要务。窦永林与老轨(轮机长)刘军召集一些船员反复讨论,研究关掉主机后保证船舶安全情况的措施。最后,窦永林与刘军决定克服船上的困难,增加值班人手,全力支持海试工作。
同时,声学部门也更换了一根影响通讯的电缆,采用发莫尔斯码的方法,将潜水器与母船联系起来。
海试的第一难题水声通信无法建立的问题就此解决。此后的每一次海试,经过改进的水声通信系统,可以通过语音、文字和图片与母船联系,顺利保证“蛟龙”号1000米级~7000米级海试成功完成。
可敬又可爱的默默奉献者
除了任劳任怨地支持海试等工作,船员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也甘于奉献。在“蛟龙”号4年的海上试验和“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蛙人”团队参加了55次布放和回收的摘挂缆任务。每一次布放和回收,“蛙人”们都会劈波斩浪,及时摘下和挂上主吊缆、拖曳缆,保护“蛟龙”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作为资深的蛙人,张正云和刘绍福参加过多次“蛟龙”号潜水器布放和回收的摘缆、挂缆工作。每次执行任务,他们都是冲锋在第一线,工作到最后一刻。
2011年7月31日,“蛟龙”号在东北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进行5000米级海试第44次下潜。“蛟龙”号一进入水面,张正云立刻登上潜水器背部,还没来得及抓住主吊缆,一个浪头袭来,他脚下一滑,掉进大海。在队友确认了张正云暂无生命危险后,刘绍福迅速登上潜水器背部,趴在“蛟龙”号身上。浪不断打来,刘绍福抬着头、憋着气,终于解掉主吊缆,然后爬到“蛟龙”号头部摘掉拖曳缆。在布放工作完成后,张正云才被队友捞上来。
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下布放与回收,对张正云和队友们来说是常事,他曾3次掉进海里。有一次,他掉进海里的情形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老伴看了直掉眼泪。
窦永林的母亲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之前身患重病。为了完成任务,窦永林离别母亲,奔赴马里亚纳海沟。不想,这一别成了母子的永诀。
刘军的父亲身体长年患病,妻子的身体也比较羸弱,但是刘军每次出海都毫不犹豫。“像我这样亏欠家庭是的人太多了。”
正是这样一群可敬又可爱的北海人保护着“蛟龙”号海试和试验性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赞叹说:“当年‘两弹一星’的精神,我在你们的团队身上又看到了。”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