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是广西北海一条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漫步于此,透过道路两旁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似乎还依稀可见这里百年前商贾往来、南北互通的繁华;墙上那些斑驳的印记和墙缝中长出的绿草红花,正是历史变迁最好的见证者。
其实,老街只是北海独特魅力的一处浓缩。从千年前的海上丝路重镇,到30年前的沿海开放城市,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身上,到处都充满了耐人寻味的地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海发展日新月异,一颗“北部湾明珠”正逐渐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而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始终是北海手握的一张“好牌”,坚守的一道“底线”。
银滩:多管齐下留住那片“白”
日前,记者参加由国家海洋局主办的“海疆万里行”采访来到北海,有幸见到了传说中的“中国第一滩”——北海银滩。
虽然早就听闻银滩大名,但真正亲眼所见时,还是被眼前那似乎望不到头、又细又白的沙滩所震撼。
银滩紧邻北海市区,东西绵延约24公里,是北海当之无愧的第一“名片”。“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是银滩的五大特点。”北海市海洋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当年温家宝总理在北海考察时,连连称赞银滩这么大片的沙滩十分宝贵,在全国少有,要好好保护和利用。
手指眼前的沙滩,北海市海洋局局长裴相春说:“市民、游客对银滩的反馈普遍都比较好,这里无论是水质还是沙质,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在这背后,为了留住这片独一无二的景致,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裴相春告诉记者,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前些年银滩开发利用一度出现无序状况,造成海水污染、沙质退化。
“2011年,在国家海洋局下发的《关于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支出项目(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类)实施方案的批复》中,专门安排资金,开展银滩海岸及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工作。”裴相春说,在此基础上,北海市海洋局等单位近年来还先后开展多项工程,针对银滩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进行修复治理。
“我们在银滩所在辖区建设污水管网,对直排银滩的生活污水进行截流、收集,送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同时,对沿海虾塘进行有效管理,改变了过去养殖污水直排的现象。”北海市政府有关人员介绍,相关部门还对银滩沿岸违法用海等问题进行排查处理,拆除违建、清理垃圾、修筑护岸、恢复植被,还原银滩本来的面貌。
为了解决治理容易管理难的问题,巩固银滩修复治理工程成效,广西人大常委会于2013年通过《北海银滩保护条例》。该条例明确了银滩保护的范围,陆域和海域保护的具体要求,以及违法行为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法律高度对银滩保护进行了规范,使银滩保护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
涠洲岛:综合治理释放那片“红”
在北海,能与银滩齐名的,就要数有“中国最美丽岛屿”之称的涠洲岛了。
涠洲岛位于北海正南20余海里处,面积近25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以遍布岛上的红褐色火山地质而闻名。
7月正值暑期旅游旺季,按说此时的涠洲岛应该早已人山人海。但记者登岛后却发现,游客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各个景点都没有出现人满为患的景象。
是涠洲岛知名度不够高?还是缺乏吸引力?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涠洲岛管理部门主动将每天的登岛人数控制在了7000人之内。
“现在涠洲岛基础设施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接待能力有限,所以我们采取了限制登岛人数的办法。”北海市涠洲岛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斌施说,如果登岛人数过多,一方面大家的旅游体验会比较差,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海岛的保护和发展。
在他看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解决好的两个问题是垃圾和水。
据了解,以前涠洲岛上的垃圾都是“自产自销”,随着登岛游客增多,“用不了多久,涠洲岛就会成为一个大垃圾场”。
2013年,利用国家海洋局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支持的1285万元资金,涠洲岛开始兴建垃圾转运站,并于当年年底竣工投用,日处理垃圾能力25吨,实现了岛上垃圾日产日清。“我们把垃圾进行压缩打包和无害化处理后,连同压缩产生的废水一同送往北海作进一步处理,整个过程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涠洲岛垃圾转运站负责人介绍说。
处理好了垃圾,再来说说水的问题。
仅仅与垃圾转运站一路之隔的涠洲岛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于2014年年底进入了试运营阶段。污水处理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总投资9000余万元,基本可以满足岛上每天产生的约4000吨生活污水的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
这些达到排放标准的尾水并不会排向大海,而是进入污水处理厂旁的湿地生态处理系统进一步净化。经过这一步,先前的污水已达到地表水水质。但这还不是“污水”最终的归宿。
“涠洲岛的淡水供给是依靠水库蓄水和地下水抽取来满足的。对地下水资源进行适当补充,是岛上淡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的一个关键。”李斌施说,火山岩层正好是一个天然的优质“过滤器”,经过湿地生态处理系统净化的水会被送往岛上的湿地公园,涵养在湿地内,再经过火山岩层的过滤慢慢回到地下,完成从生活污水到地下水的“涅槃”。
与垃圾转运站和污水处理系统同时建设的,还有景区公共设施、服务设施、道路绿化等多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可以预见,随着各项工程陆续完工,涠洲岛也将完成一场生态发展的蜕变,以更加“火红”的面貌迎接天南海北的各方游客。
红树林:悉心呵护拓展那片“绿”
和雪白的银滩、火红的涠洲岛一样让北海人引以为豪的,还有沿海绿意盎然的红树林。
北海福成、银滩及金海湾等地,均有大片红树林分布,其中保护最好、面积最大的,是位于合浦县的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
据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处主任李武峥介绍,该保护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首批5个海洋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总面积达8000公顷,其中红树林有林面积818.8公顷,内有16种红树植物和数百种鸟类、鱼类、昆虫等,是保护和研究我国乃至全球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
行走在迷宫般的红树林,满眼的翠绿令人心旷神怡;形态各异的板状根和呼吸根好像把你带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长棒形的胚轴扎根水中冒出新芽,昭示着生命和希望;比拇指略大的招潮蟹挥舞着它标志性的大螯,仿佛在向陌生的“闯入者”示威;远处的一群群白鹭,有的安逸地栖息树顶,有的自在地翱翔徘徊……
“保护区管理处坚持以养为主、适度开发、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副局长刘斌说,没有保护区管理处十几位工作人员的付出,或许很难看到今天这样好的一片红树林。
的确如此,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成立20多年,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红树林有林面积逐年增加,从730公顷增至818.8公顷;人类活动有效控制,挖掘泥丁、捕鸟、电鱼等行为均大幅下降;生态旅游得以发展,在不破坏红树资源的前提下,使周边社区民众从红树林保护中获益……
“我们始终坚持以资源保护为中心,通过大力开展执法巡护、生态恢复、科研宣教、社区共管等,实现保护区内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李武峥告诉记者,在管理方面,广西出台了《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实现了对保护区“一区一法”的管理;同时,保护区建立“管理处—保护站—护林员”三级管理机制,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并通过聘请护林员专职巡护,构建护林网络。
在保护方面,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处先后投入约700万元,用于实施人工造林和良种化、建设滨海标本园、进行外来物种监测治理等;管理处还加大红树林病虫害防治力度,通过灯光诱捕等措施,有效避免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而在社区共管方面,通过走访入户、开展讲座等形式,帮助社区民众提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并在周边社区发展保护红树林志愿者200余人,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红树林的良好氛围。
银滩、涠洲岛、红树林,这一白、一红、一绿,无疑是北海生态发展的多彩画卷中最靓丽的几抹色彩。而今,乘着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深化合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阵阵东风,未来的北海只要继续打好生态这张牌,守住生态这条线,这颗“北部湾明珠”必将会闪耀出更加斑斓绚烂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