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海上强国”与大国责任

来源:刘雨生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1:57 



12月29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驶入马六甲海峡。图为编队航行途中出现的绚丽晚霞。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中新网12月31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12月30日发表该报评论员文章《“海上强国”与大国责任》指出,2008年的世界格局波诡云谲、起伏跌宕,中国无疑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大国”的地位正在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尊重。而在年末之际,中国海军舰队劈波斩浪,驶向大洋,其身后留下的是人们对一个“强国”崛起的无限想象。

文章摘录如下:

12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队向海盗猖獗的索马里海域进发,去执行维护国际海运安全的全新使命。4天后,中国舰队穿越颇负盛名的马六甲海峡,正式踏上走向大洋的征程。

对大多数中国民众而言,本国军舰终于驶出“黄水”,远航执行任务,其里程碑式的意义远远超出护航的职责,值得欢欣鼓舞,但与欧美等军事强国相比,中国海军显然还很落后。据大陆网站的民调显示,超过八成网民并不认为中国已经是海上强国。不少人认为,“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思想,中国距离真正的海上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中国的海权战略近年来已发生变化。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海军时曾多次强调要锻造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也提出“提高海上综合作战能力和核反击能力”;中国海军的武器装备近年来更是得到大幅改善,远洋作战能力大大提升(此次执行任务的“海口号”和“武汉号”驱逐舰都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据说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同类舰艇不相上下);近来,对于西方屡屡炒作的“建造航空母舰”问题,中国也一反常态地没有否认,其从容笃定似乎也显示出中国海权战略从陆权附属地位向外洋延伸。

中国此次派军舰赴索马里护航,便被舆论视作中国海权战略启航的标志。

尽管中国目前尚难称作“海上强国”,但一个“强国”并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力量上,还有其在国际事务中所担当的职责。

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曾七次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下西洋,一度到达东非海岸。而中国海军这次仅派出两艘驱逐舰和一艘补给舰,似有些“相形见绌”,但其意义却大不相同:郑和时代,中国是世界第一强国,但永乐皇帝只想“扬我天朝神威”;而今,中国经济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积贫积弱的态势已一去不复返,中国舰队此次远航,既是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须负责任的要求,是中国当局对民众利益的保护(此前已有多艘中国货轮在索马里海域遭海盗袭击),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一次以平等、有序、理性、和谐为特征的全新展示。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韬光养晦”,此时当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的时候了。

对西方国家而言,内心多少有些五味杂陈。一方面,他们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负更多的责任,把中国看作是世界建立海上合作的“关键一环”;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对中国海上军事力量扩张的担忧,也有对中国展示强大力量的无所适从与心理失衡。因而,对于中国这次护航行动,西方社会既有官方欢迎的“掌声”,也有舆论关于“中国威胁论”的“杂音”。而中国只需沿着既定的航线前进。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张国庆曾说:“现在很多大事美国人不在场,全世界要习惯这一点”。同样,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也需要世界习惯,更需要世界各国的信任。

正如索马里驻华大使阿威尔所说,“索马里的海岸线很长,你们派20艘军舰、甚至派上百艘,我们都欢迎。因为我相信,中国是最为可信的和平力量。”

2008年的世界格局波诡云谲、起伏跌宕,中国无疑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大国”的地位正在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尊重。而在年末之际,中国海军舰队劈波斩浪,驶向大洋,其身后留下的是人们对一个“强国”崛起的无限想象。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