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年会在海洋所召开;

来源:海洋所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2:23 
大海环保公社全体志愿者编辑向您们致敬;




与会专家合影






秦大河院士作报告



孙松所长致辞



俞志明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会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启动会暨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年会在海洋所召开



12月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启动会暨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年会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召开。

中国气象局秦大河院士、海洋研究所秦蕴珊院士,刘瑞玉院士、院资源环境局傅伯杰研究员,沈阳分院王庆礼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张海生研究员,农业部东海水产研究所陈雪忠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中心王辉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孙立广研究员,资源环境局任小波处长,海洋所孙松研究员、俞志明研究员、周名江研究员、杨红生研究员、宋金明研究员等学委会成员和专家出席会议,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侯一筠、王启尧、代亮,管理与支撑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关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上午的会议由秦大河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俞志明首先介绍了与会领导和专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代表海洋研究所致辞,感谢各位专家在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和成长中所给予的一贯支持,并请各位专家对“基金委创新项目群体”的实施方案提出意见。创新项目群体主要成员俞志明、孙松、周名江、宋金明、宋金宝、杨红生、窦硕增、肖天等就各自承担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作了报告,学术委员会专家对项目群体成员的课题实施报告提出了质询和建议。

孙松所长主持了下午的学术报告会。学委会主任秦大河院士应邀作了题为“气候变化科学中的时空尺度、SRES和冰冻圈科学”的学术报告。随后,学委会成员在学委会主任秦大河院士的主持下,就创新群体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讨论。专家组认为创新群体项目的实施反映了当前的国家需求,选择的研究区域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系统演变过程最具典型性的近海生态系统。针对创新项目的实施方案,学委会和与会专家希望创新群体的研究不局限于传统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注意整合高新技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创新项目的目标和研究方向,明确突破点,在生态系统层面上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生态过程和机制研究,加强各个创新群体研究课题之间的关联和项目总体的集成,推动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力争做出有创新性的成果。此外,专家还针对每一个课题的实施计划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项目介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我国典型海域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机制”项目是海洋所首次获得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同时也是山东省第一个海洋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金额500万元。


该研究群体的组成主要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 名、中科院“百人计划”2 名、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 1 人,是一个以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跨学科的研究群体。近5年来,该研究群体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277篇,其中SCI/EI收录134篇,出版了相关专著3部、获得发明专利10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有害赤潮发生的海洋学与生态学机理、有害藻华防控技术、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以及生态养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该研究群体将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与国际前沿,围绕目前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退化这一严峻问题,以海洋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研究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该研究群体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围绕我国近海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机制,开展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以及沉积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该项目方向明确、内容新颖、创新性强,其成果对探讨造成我国沿海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和机制,提出抑制沿海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保障我国沿海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调控对策,制定我国相关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创新研究群体力争在几年内逐渐发展成为创新意识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群体,同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人才。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