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座航标灯——南澎灯塔沧桑记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1:56:47 
广东省南澳县位于闽、粤、台三省海面交叉带,古代南澳为“诸夷贡道所必经”“东倭西番之往来皆经南澳,或集结、或互市、或候季候风”。自宋朝起,南澳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集结站、中转站、给养站。因南澳屿多礁繁,风大浪急,为保障舟楫航行安全,在公海航线附近的南澎岛等处,修建航标灯。
南澎灯塔位于南澳东部的南澎岛南侧山峰上,至今已有140年。根据1949年饶宗颐总撰《潮州志》所载,灯塔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设于英国伦敦的国际海上人命保险机构“万国公司”兴建。灯塔高19.3米,外围由一块块生铁板焊接而成。灯光中心离潮水面72米,白色闪光灯(俗称“白火”)日落亮日出止。闪光灯用电力发光,每隔10秒闪光1次,灯光视距32.4公里,可以照到被航海者视为“畏途”的芹澎“百亩礁”。1945年,机件被海盗拆走,改为点亮汽灯作航标灯。1952年10月,在收复南澎战斗中,航标灯被炸毁沉海。1986年8月,交通部拨款复建灯塔,由广州航道局航标测量处汕头航标区主持。复建的灯塔与原位置稍有不同。塔身用玻璃钢建造,塔高12米,灯光中心离潮水平面76米,射程24公里;灯光呈木棉花形状,配太阳能供电装置,灯光白色,连闪2次,周期6秒。
为防海雾光照不明,清代首建灯塔时,在330米处外的澎西,筑了一座小灯塔(俗称“红火”)。灯光中心离潮水面16.5米,属定红光灯。它类似汽灯,纱笼长0.2米,光从白塔的窗口射出,照成扇形红光于芹澎百亩礁。1945年改建为灯桩。
为防浓雾锁海时船只触礁,1878年在塔西南30米处修建了汽笛,用有声的航标代替灯光,为雾中船舶示警。它分别由大小4部柴油机发动,带动充气机把气输入18个由钢板制成的储气筒里储存。需要发声时,就把闸门放开,强大的气流冲向铁铸喇叭口,发出巨大声音。遗憾的是,该汽笛1945年4月被美机炸毁。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