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综合保护纪实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1:58:21 
三月底,突如其来的冷空气让日照——这座山东半岛南翼的滨海城市刮起了瑟瑟寒风。虽然寒气逼人,但日照灯塔景区附近海边的礁石上,却还有不下五六对新人在拍摄婚纱照。身着洁白婚纱、洋溢幸福笑容的新娘们,成为了一道“美丽冻人”的风景。
吸引新人们不顾寒冷也要留下倩影的,正是日照海边的优美景色。金黄色的沙滩一眼望不到头,蓝天映衬下的清澈海水拍打着岸边的礁石,一层薄薄的海雾和几只不时掠过的海鸟,更是让这如画的意境恰到好处。
这般景色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了守住蓝天碧海,日照日付出了怎样的努力?“2015海疆万里行”活动对日照的探访,就要从眼前的灯塔景区开始。
生态环境:一段“任性”的坚守
灯塔景区是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一部分。景区前方的观石广场面朝大海,礁石错落、海浪声声;景区后方的灯塔广场背靠城市,花木相映、绿草茵茵。这里既是日照的地标之一,也是市民亲海休闲的重要场所。
如果不经介绍,很难想象这片美丽景致的所在地曾经矗立着某石化企业15万立方米的储油罐。“这些储油罐不仅威胁城市安全,还占用了一段很好的沿海岸线。”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改善环境,日照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灯塔区域进行改造,拆迁油罐、清理原先被占压的礁石,很快建成了宽阔的广场及绿化景观。
灯塔景区的改造只是一个缩影。“日照从1989年建市至今,城市的发展布局基本上是按照地级市成立之初制定的城市规划‘一抓到底’,没有出现过大的改变或反复。”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崔久成说,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城市发展坚持的一条主线。
日照市副市长马先侠也表示,日照有168.5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包括64公里的优质沙滩,还有6000平方公里的管理海域。“我们认为,和一时的经济指标相比,这些才是日照最大的财富。所以我们没有盲目地发展海景房,而是把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上来,明确提出生态环保与GDP同样重要,‘蓝色GDP’和‘绿色GDP’应齐头并进。”
在改善沿海环境的同时,通过鼓励渔民从单纯的捕捞、养殖向休闲渔业发展,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等方式,改善海域生态,恢复海洋生物群落,也是日照市“标本兼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50岁的孙先利一辈子和渔业打交道,早年干捕捞,后来又做起了扇贝养殖。他曾经体会过海洋的慷慨——一网下去就能上来几十万元不是没有的事;也领略过海洋的悲愤——前几年有的海产品几乎绝产。2012年,在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帮助和支持下,孙先利开始发展人工鱼礁和大型藻类养殖。虽然投下的成本要到5年左右才能见收成,但他却是成竹在胸。老孙说自己毕竟是个“懂海的人”,海里那点儿变化他能感觉到,“更何况现在礁体上已经可以看到鲍和海参,这些都是生态恢复的体现”。
山海联动:一种先进的理念
沿着灯塔景区一路向北,几十公里几乎全是细软的沙滩和姿态各异的礁石,这就是日照人引以为豪的阳光海岸。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朱景友告诉记者,近年来日照累计投资30亿元,改造修复岸线30多公里,各类海洋保护区总面积达1480平方公里。
阳光海岸的最北端,也是城市北端168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日照这座年轻的城市里最年轻的一块行政区域——山海天旅游度假区。这里有着和它的名字相匹配的浪漫怡人的景色,山水林海相映成趣。空气质量一级、海域水质一类,成为它的标志和吸引游客的法宝。
如何守护住这碧海蓝天和青山绿水?对此,山海天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周生华介绍,度假区成立于1995年,2012年市政府将其从单纯的功能区调整为一个行政区域。“之所以作这样的调整,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海陆统筹管理。”周生华说,调整两年多来,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主要采取“山海联动”的四大工程,来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一是海岸带保护工程,投入1.26亿元资金,拆除周边的违法建筑和各种设施,编制岸线修复规划。二是卧龙山保护工程,投资2200万元封山围网、引水上山,并建成覆盖整个山区的视频监控体系。三是河流保护工程,编制河口湿地公园规划,关闭河道周边企业,在河道周边村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切断污染源。四是森林公园保护工程,投资150万元完成森林抚育3000亩,新增绿化面积55万平方公里。
崔久成告诉记者,不仅是山海天,整个日照市推行的都是这种“山海联动”的海陆统筹生态环境保护思路。
资料显示,近年来日照累计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增项目投资百亿元,全市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2011年起,日照累计投入3.2亿元治理119公里河道。2013年以来投资37.9亿元,治理企业污染、保护饮用水源地,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100%。投入近3000万元,重点实施日照水库水源涵养林带建设,全市河流绿化率、水库绿化率分别达94.8%和93.4%,森林覆盖率达39.2%。2014年,日照空气质量保持“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达283天,真正实现了“蓝天碧海金沙滩、阳光绿地大自然”的有机统一。
珍爱海洋:一座城市的选择
日照市1989年成为地级市,而早在此前7年,日照港就已经开工建设。通过33年发展,如今的日照港拥有石臼、岚山两个港区,2014年实现年货物吞吐量3.35亿吨,居全国沿海港口第8位。
“建港时附近还只是小渔村,现在周边已经变成了城市和旅游景点,因此我们必须做出一些战略性的调整。”日照港集团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孔宪雷所说的“调整”,准备从石臼港区东北面的15万吨级煤码头开始。这个码头离灯塔景区只有不到两公里距离,黑乎乎的煤炭既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也与周边金黄色的美丽沙滩格格不入。“我们计划投资150亿元,用4年时间把这个码头向港区南面搬迁。”孔宪雷介绍,“这样能够置换出2公里岸线和2000多亩土地用于市政建设。”这只是调整的第一步,下一步,日照港还计划将石臼港区北港池的通用泊位向南转移,将北港池完全变成干净整洁的集装箱和邮轮码头。同时利用这一契机,提升港区的泊位数量和港口等级。“通过调整,石臼港区的吞吐能力将从3亿吨提升至4.5亿吨。”
采访中,孔宪雷反复强调“没有海洋也就不会有港口”这句话。在他看来,港口建设与城市发展应该始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像日照港正在进行的这一轮调整,最终将实现一方面还港于城,一方面港口能力提升的双赢局面。“企业既要创造价值,也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为日照发展做出贡献,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孔宪雷说,正因如此,日照港也始终秉承一个理念:既要港口的快速发展,又要城市的蓝天碧海。
相比于这些亲眼见证和参与了城市成长和发展的“中流砥柱”,小朋友们则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希望。
甫一走进日照新营小学,采访团的每一位成员,都被扑面而来的“海味”深深吸引——学校的文化被定义为“海润人和”,教学楼的墙上贴满了关于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小知识,各种海洋知识和海洋课本“走进”了课堂,实验室里有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标本,兴趣教师里更是有小朋友们创作的无数以海洋为题材的美术和手工作品……不夸张地说,“海洋”元素几乎融入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新营小学校长刘翠珍说,海洋是日照最值得珍惜和骄傲的财富,“作为学校,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们从小了解海洋,了解他们的家园。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树立起热爱海洋的意识,才会懂得去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
其实,不光是企业和学校,这次采访所到的单位、街道……处处都能感受到日照人对这片海的珍爱。正是有了管理者与建设者、与普通市民的齐心协力、心手相连,今天的日照才会得以享有“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等一系列闪光的头衔。
到这里,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初访日照时想要寻求的答案。然而,或许日照人最清楚,从选择生态环境保护开始,他们就注定需要书写一份很难有句点的答卷。下一步,他们为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将全部行政区划整体申报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仅仅只有25岁的日照,已经在城市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上,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范本。这让我们有理由期待,这座年轻的“日出初光先照”之城的未来,会和初升的太阳一样,逐渐散发出更耀眼的光华。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