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危机的思考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15-05-21 04:17:06 

因台湾所谓“公投立法”引发的台海危机在喧嚣了一阵之后,随着台湾立法院通过了一个表面无害的国亲版本的公投法,渐渐归于沉寂。从表面上看,台独的进程在大陆的厉声警告下进两步退一步,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事态的发展则似乎一如历次台海危机的翻版——台独势力在美国或明或暗的挑唆下蠢动,大陆或文或武全力阻止,最终台独不过线,大陆不动武,台海回复平静,等待着下一次的剑拔弩张。这样的台海悲喜剧一次次的上演,当局者虽乐此不疲,旁观者早已看得不耐烦了。却也挡不住各中文论坛上好战者与和平者的对骂,夹杂着对湾湾网特的群起而攻之,也为国内外无数的国际问题“专家”提供了无数次访谈,网上交流或专栏文章的机会,可以在那儿喋喋不休的讨论诸如公投法四大版本的异同、国亲版公投法有何隐患之类的无聊论题。

笔者无意否认专家们对公投法的研读有利于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掌握更多的细节,而网上传来的阵阵杀声也凸现了大陆渴望统一、不惜一战的民心。但是作为对国际问题的严肃思考,在面对对中华民族复兴至关重要的台湾问题时,却是远远不够的。现实扎根于历史,现实也来源于历史。虽然对台湾近代以来这段历史的论述专著早已汗牛充栋,资料详尽,但是在论述现实的台海局势时,对自明末以来的台湾历史作一个简单的回顾,还是很有必要的。

台湾问题的简单历史回顾

1624年

荷兰殖民者趁着正处于明末乱世的中国无暇顾及之时,也利用了古时中国领土、主权意识的淡漠,强占了台湾。

1662年

南明政权的孑遗郑成功在北伐失利后,发兵攻下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试图以台湾作为反清战争的基地。

1683年

曾是郑成功的叛将施琅率兵收复台湾。台湾回归祖国怀抱212年之久。

以上这段简单枯燥的文字所反应的是台湾第一次失而复得的历史,其过程也与近代以来台湾的历史有颇多相似之处,中原乱世之时失去台湾,中原强盛之时收复台湾,以“反清复明”的口号来笼络江南士人之心的“国姓爷”郑成功与那位至死不忘“反攻大陆”的委员长先生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无心反清一心只想世守东宁的郑经父子则恰似今日的李登辉、陈水扁之流。历史有时还真是惊人的相似。

1894年

随着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全军覆没,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页之一,也是台湾百年游离海外的悲剧历史的开端。

1945年

日本战败投降,台湾暂时光复。

1949年

国民党在内战中战败,退守台湾。

1950年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宣布协防台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武力制造了台湾分离的局面。这种分离的局面一直维持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台海局势的演变

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由于亲身经历了内战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历史责任感,以及盘踞台湾的委员长先生“反攻大陆”的妄念,虽有解放与和平解放的用词差异,期间也穿插着任何历史事件中不可或缺的秘密来往,但是武力对抗始终是这一阶段台海局势的基调。自58年8月23日开始的长达20多年的炮击金门,五六十年代台湾海峡的大规模空战和小规模海战,以及国民党军在东山岛等沿海地区不断失败的军事冒险,无不在提示人们中国内战的延续。

从七十年代初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的中美接近到1979年的中美建交,随着中美关系的转变,美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台湾,台湾已经没有能力与大陆继续对抗,而另一方面,随着台湾的蒋氏父子年事渐高,乡愁渐浓,也因为他们残存的民族大义,五六十年代一直剑拔弩张的台湾海峡渐渐平静下来,1974年台湾当局默许大陆海军护卫舰通过台湾海峡前往南海增援与1979年大陆宣布终止炮击金门可算是台海结束紧张对峙局面,走向缓和的标志性事件。

进入八十年代后,大陆开始了改革开放,工作重点也转向了经济工作。在国际上,中美结成了冷战中事实上的同盟,中国的军事重点也集中在西南边境上苏联的小伙伴越南和支持阿富汗反苏游击战上。另一方面,已近暮年的台湾第二代领导人蒋经国在其晚年实行了一系列诸如开放赴大陆探亲、结束台湾戒严状态等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开明政策,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大陆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由此定下来以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

纵观这一阶段的台海局势的演化过程,前期由于统治台湾的蒋氏集团所采取的“汉贼不两立”的立场,虽然剑拔弩张,兵戎不断,台海两岸一直处于军事对抗的局面,但双方争夺的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正统地位,并不存在什么台湾独立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台独的潜流也在外部敌对势力的支持纵容下慢慢孳生,轰动一时的“美丽岛事件”就是这种潜流的一个明显表现。后期台海两岸对峙双方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的措施举动,大陆也制定了和平统一的对台政策。公平的说,在当时中美关系是事实上的盟友关系、一国两制的政策又刚刚在港澳回归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以及年老思归的台湾领导人频频采取缓和姿态的内外条件下,制定这个政策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并不能因为后来台海局势的逆转而否定当初在内外条件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制定的政策,更何况即使在台海和风最盛的时候,我们的领导人也没有失去应有的冷静,并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否则我们将失去现在对台独最有力的制约武器。

九十年代风云突变的台海局势

无论如何,1988年蒋经国的遽然辞世和李登辉的上台,是台海局势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自李登辉上台之后,在前期虽出于自身地位尚不稳固及之前台海良好局势的惯性,尚没有太出轨的台独言行,在此期间尚有“汪辜会谈”等两岸良性互动行为。而大陆方面,由于国际局势的剧变和自身政局的动荡,也无心无力以更有力的举措来推进两岸的统一进程。在此阶段值得一提的事件是,中国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在1995年春节提出了被外界称为“江八点”的对台政策宣示,这是大陆自五十年代的“一纲四目”和七十年代末的“叶九条”之后的又一个对台纲领性文件,这一次的政策宣示显示了在政局稳定后的大陆新一代领导人决心以更积极的姿态来推进两岸统一进程,然而由于不久之后的形势突变,使得这一次的政策宣示基本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从时机上看,“江八点”提出的稍嫌晚,从内容上看,也显得与当时台海的实际情况脱节。由此可知,此次大陆主动伸出橄榄枝的举动是不成功的,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此外就是法美先后售台先进的三代战机,台湾重新获得了先进军备的供应。对于这一重大事件,当时国内大多数评论者流于俗套的将之归结与老布什的竞选举措或法国人一以贯之的奸商本色,只有极少数的有识之士(如何新)指出了其中蕴涵的西方世界对台政策重大转变的玄机,其中差距不可以道理计,当然这是题外话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1995年后台海局势的发展,就是众所周知的了。现代传媒业的发展既然可以将一场残酷的战争以好莱坞大片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就更可以将几场不会有人流血的演习描绘的栩栩如生,精彩纷呈。笔者不能免俗,为了行文的流畅,自然要将这段历史叙述一下。

1995年,由于李登辉访美,引发了新一轮的台海危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了针对台湾的导弹试射。

1996年正值台湾大选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大规模的三军联合军事演习。

1999年,李登辉大放厥词,“两国论”出台,中国人民解放军调兵遣将,兵临台海,举行带有明显针对性的军事演习,台海局势一触即发,由于种种原因,两岸最终虽没有兵戎相见,但已裂痕尽显。

2000年,又值台湾大选年,大陆发表台湾问题白皮书,公布对台动武的三项条件,在台湾选举之前,当时的中国政府总理朱鎔基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措辞严厉的讲话,然而这一切未能阻止在李登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手腕下,也得利于台湾的弱智选举制度,奉行台独路线并在选举中曾振臂高呼“台独万岁”的陈水扁以相对多数票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陆则以低调的“听其言,观其行”回应。

陈水扁上台之初,表面上承诺“四不一没有”,不公开推进台独,实质上却加紧在台湾推进“去中国化”,实行“渐进台独”,抛出了改头换面的“两国论” ——所谓的“一边一国论”。大陆则不为所动,静观待变,直至这一次的“公投立法”,大陆才有比较强烈的反应。细细看来,从反应的人和其身份来看(官方的主要是国台办,半官方的是学者,勉强可算是军方人士的也主要是学者身份),与三年前朱鎔基以国务院总理之尊在全球直播的记者会上声色俱厉的警告相比,其反应的强烈程度还是稍有差别的。其微妙之处后文还将论及。

台海背后的美日阴影

今日的台海危机,两岸的分离局面,无疑是半个多世纪前中国内战的结果,然而始作俑者是美日,这是不争的事实。

台湾历史上第二次被外族强占,缘于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割让台湾。日本强占台湾是台湾与大陆分离悲剧历史的开始。日本统治台湾超过五十年,大力推行所谓皇民化教育,虽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台湾同胞是中国人的事实,但却在台湾各阶层培养了一大批皇民后裔,其流毒贻害至今。今日台湾政坛上许多头面人物都有着或多说少的日本背景,比如美化日本侵华历史的许文龙,又如在日据期间与日本合作而暴富不良的汉奸家族辜氏家族及其代表人物辜振甫,再如在蒋氏父子统治台湾期间被通缉的“台独教父”彭明敏曾长期避居日本,更不用提那位自认是日本人的李登辉——岩里正男君,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一点,台独的背后闪动着日本军刀的寒光。

五十四年前,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国民党的残兵败将逐出大陆,孤悬海外的台湾岛成了蒋氏集团唯一的避难场所。雄才大略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和他麾下身经百战的胜利之师自然不能容忍台湾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避难的世外桃源。然而金门作战的意外失利使得人民解放军统一全国的脚步打了个趔趄,不待养好伤口的解放军重整旗鼓,一雪前耻。朝鲜战争的爆发后游弋着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坚船利炮的台湾海峡不比曾经万船齐发一举跨越的长江天险,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使得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希望化为泡影。从此台海两岸天各一方,一弯浅浅的海峡从此成为温总理口中道出的“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

从那时起到现在,台湾问题就成为中美两国间最大的纷争焦点。1958年解放军炮击金门,炮弹打在金门,冲击波却影响美国。国共双方以一场奇特的炮战演绎了现代版的“周瑜打黄盖”,成功的化解了美国逼迫国民党从金门撤军从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美华沙大使级谈判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现代史上最冗长而无成果的双边谈判,盖因台湾问题是横亘在双方面前无法跨越的障碍。而尼克松访华时发表的上海公报也因其对台湾问题互相矛盾却互补驳斥的奇特描述而成为外交史上最奇特的联合公报。

七十年代初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直到现在长达三十年的历史里,从尼克松访华到现在的温家宝访美,在每一次首脑的访问中,台湾问题都成为中美间恒久的焦点。而在台湾海峡每一次的危机中,人们都可以看到美国军舰熟悉的身影。在中美关系每一个转折点,台湾都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准确有效的晴雨表,中美建交之时,台湾顿有遭弃孤儿之感;而在冷战结束后,又是美国售台的160架F-16成为美国彻底抛弃冷战盟友的最好注解;当克林顿将一纸已成空文的“伙伴关系”当成大礼赠送给来访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时,对台的三不政策也作为随赠的附礼出台;而当五枚美国炸弹准确的“误炸”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之后,李登辉的“两国论”也随之出笼;当超级鹰派的布什政府将中国定位为“战略对手”后,小布什脱口而出的“失言”也是将全力协防台湾;而当这次陈水扁试图越线时,换来的却是正与中国“处于历史上最好关系”的美国的严厉痛斥。

此外,如果回顾美国从十九世纪以来的对台政策,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对台湾的野心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就已经尽显无疑了。1954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也就是率领黑船敲开日本的锁国大门的那一位海军将军)曾给美国政府提交过一个备忘录,提出美国应占领台湾,理由是一,他认为如果美国能够占领台湾,就能够掌握东南亚海域的枢纽;二,他认为,如果美国能够占领台湾,只要有一支充分的海军,就能够控制中国沿海的港口,而如果能够控制中国沿海的港口,就能够控制中国。这几乎是一个美国式的《田中奏折》,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佩里”级护卫舰在租借给台湾后被命名为“成功”级,是台湾海军的主力舰种,这一切颇有历史轮回之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我记得是1943年),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也曾经提出过军事占领台湾的计划,只是由于美军陆海矛盾,最终被采用的是麦克阿瑟的占领菲律宾的计划,在此我们可以感到庆幸的是,幸亏美国有这样一个飞扬跋扈、刚愎自用的五星上将,正是他在战略上的短视,使台湾逃过一劫。但与此同时美国的远东战略小组重提一个世纪前佩里的观点,即战后美国应托管台湾,并培养台湾本地的政治人才,以便最终实现“台湾独立”,并认真的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虽然这个计划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日本的过早投降)胎死腹中,但是在战后的漫长岁月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它各种借尸还魂的表演。

与日本由于诸多限制而只能在台海事务上扮演一个试图得利得渔翁不同,美国基于其强大的国力,超群的军事实力及其称霸全球的野心,深深的介入了台海事务,是台海局势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台海两岸无论是分是合,美国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九十年代大陆以来对台政策的演变

在前面笔者曾经提及,在九十年代以前,虽然台海两岸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但并不存在太大的台独危险,相反在八十年代后期,台海局势曾出现相当良好的和缓态势,纵观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两岸实力对比,如果照此势头发展,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完全有可能在二十世纪内实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晚年表现的十分开明、颇有回归之意的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在1988年的遽然辞世和李登辉的上台,以及九十年代初冷战的骤然终结,成为台海局势的一个转折点。

在1995年之前,两岸间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摩擦和纷争,但由于双方都正处于权力交接换代的阶段,应该说台海局势还是比较平静的。然而在1995年,局势起了决定性的变化。先是在年初的春节团拜会上,中国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提出了被外界称为“江八点”的对台政策宣示,对于这次政策宣示,笔者在之前已作过评价,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是中国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上任后第一次完整的对台政策宣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后一次以和平统一为基准的对台政策宣示。在这之后,随着台湾在分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大陆的对台政策中火药味也越来越浓,直到这一次“和平统一”成为温总理所言的不能放弃的最后一线希望。

1995年在台湾海峡举行的导弹试射演习及其随后在1996举行的三军联合演习是大陆对台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显著标志,这意味着军事方式成为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这个政策也是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应该说在九五九六年,军事手段主要作为一种威慑或者直白点说就是恐吓手段,即“文攻武吓”中的武吓,无论是当时部队的装备情况和训练状况,还是当时领导层的决心,以及台海局势的紧张程度,都还不具备将军事手段作为解决台湾问题主要手段的条件。

有些人认为正是九六年的台海演习促成了李登辉在当年的台湾选举中高票当选,导致对台工作的被动。这种说法一度颇为盛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领导层的决策。从表面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大陆军事演习在前,李登辉高票当选在后,似乎是有着逻辑上的联系。而且事实上,大陆的军事演习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台湾的民意民心,一方面,与大陆长期分离的台湾民众对大陆有着很深的隔膜感,甚至是敌意,大陆的军事演习无疑加剧了这种敌意;另一方面,未曾经历过战火的台湾民众又对战争的危险缺乏认识,相反由于民众军事意识的普遍缺失,反而对台湾那支用美元堆砌起来的华而不实的军队的实力盲目自信。大陆的军事演习在台湾民众中激起了普遍的逆反心理应该是事实。

然而这种看法的浅薄之处就在于此,只见其弊,不见其利。在此笔者不去证实那些江湖传闻,笔者也没有能力去证实。笔者只论述那些已经被证实的消息,九五九六年的台海演习所展示的军事能力和决心意志,台湾民众不懂,但台独头目看得懂,否则李登辉也不必以暴露高层间谍网的代价来透露大陆使用空包弹演习以安抚台湾民众。而且大陆的大规模演习有效的阻止了李登辉计划中的进一步台独行动,以至于两国论的出台整整晚了三年。且不论这种很接近实战的军事演习对久疏战阵的人民解放军提升战斗力的好处,仅就此而言,军事演习就收到了应有的效果。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有成果必然要付出代价。就好比人不能因为吃坏了肚子而拒绝进食,并不能因为日后台湾一步步迈向独立而否定当初的行动。在当时尚有扭转局面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军事演习作为对台政治攻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全必要的。另外此次演习的另一个收获是,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在大陆潜艇的威胁下一退三百海里的行动,就如五八年金门炮战时转身而逃的美国护航军舰让毛主席试出了美台协防的效力,也多少让大陆试出了美国介入台海危机的决心——帝国主义还是纸老虎。

1999年因两国论引发了新一轮的台海危机,大陆的反应同样是军事演习,与前两次演习不同的是,这次演习更具实战色彩,更像是战前准备而不是什么政治攻势。从当时得到的一些资料来看,笔者以为大陆当时是做好了动手的准备,因为准备的物资包括粮草弹药,甚至还有血浆,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不难判断出准备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也许大陆的决策层认为对台动武准备尚不够充分,也许尚对两千年台湾选举或美国大选尚存期望,也许美国的调停起来作用,也许因为9.21大地震,更也许这些或者还有别的因素都起了作用,最终这一次台海没有发生战争。据笔者估计,这一次没有动手,根本的原因在于决策层在当时还对两千年的台湾选举抱有一丝希望,宋楚瑜此时民调领先,有希望在选举中胜出,虽然他是美国利益的代理人,然而他毕竟不是死硬的台独分子,若他上台,至少不会导致台海局势的急转直下。这个考虑窃以为是合理的,只是在具体操作方式上有不当之处,其一是军事行动叫停的时机虽然不错,但过于呆板生硬,完全可以在大地震之后继续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一段时间,哪怕是一两天,然后再借坡下驴,这样军事威慑的效果会更好;其二是当时军事威慑的方式过于简单落俗,不能否认东山岛两栖登陆演习的练兵效果和威慑力,但是笔者以为可以采取更为大胆的行动,就是海空力量果断突破台海中线,反正台海中线只是两岸约定俗成的一个界线,并没有任何条约或协定的限制,一旦突破造成既成事实,台独分子也不敢采取任何反击措施,因为若是他们有所行动,则“衅自彼开”,那就什么人都救不了他们了。而9.21大地震则提供了最好的撤退理由,即使没有地震,也可以找到充足的借口在充分显示武力后撤退,这种自由进出台湾海峡的军事行动,其效果应好于在台海的这一边隔空开枪放炮。

虽然1999年的台海危机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没有演变成兵戎相见的局面,然而对大陆来说,“两国论”的出笼宣告了大陆和平统一台湾希望的破灭,更直接点说,宣告了自七十年代末以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政策的失败。这个政策的失败,从根本上来说,是台湾与大陆百年分离局面的一个必然,也是台独分子对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必然带来的两岸融合趋势的一种反动。而在大陆方面,需要检讨的是,在台湾支持统一的民意始终不超过20%的情况下(注),我们的和平统一政策是否有点陷入不知彼的误区了。在高唱和平的同时,军事斗争的准备是否太过疲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光靠高呼和平口号就可以做到的,而是建立在政治军事经济全方位的优势上的。在整个八十年代,人民解放军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乃至军容军纪的大幅滑坡是令人心痛的,虽然这是在整个社会转型期所难以避免的,也不是仅仅体现在台湾问题上,但毕竟宝贵的十年时间浪费了,以至于在90年代初在海湾战争和台海暗潮汹涌的局面下,为了整军备战竟然要向前不久还不共戴天的世仇俄罗斯进口先进武器。其后虽然急起直追,部队的装备水平和战斗力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但与此同时,台湾方面也完成了整军计划,大陆的军事能力除了战争潜力和常规导弹外对台湾已没有明显优势。

注:台湾多年来的统独方面的民调数据很一致,支持统一和支持独立的基本不超过20%,而超过60%的人倾向维持现状,以往我们经常作出对己有利的解释:大多数台湾民众不支持独立,然而不要忘记这组数字也说明了大多数台湾民众不支持统一,而所谓的维持现状就是维持分离局面,与支持台独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回顾这段历史,常常令人扼腕。然而事已至此,只能面对现实。在两千年年初,大陆公布了台湾问题的白皮书,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规定了对台动武的三个条件:台湾宣布独立;外敌入侵;台湾长期拒绝统一谈判。白皮书的出台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已经转到了军事手段上来了。此后,在台湾选举前一周,在李登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手腕下,台湾选举形势突变,原来一直在民调中落后的陈水扁突然领先。在投票之前,当时的中国政府总理朱鎔基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措辞严厉又语重心长的讲话,也未能阻止陈水扁以相对多数票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可以说朱鎔基总理的讲话可说是大陆对台湾最后一次好言相劝,可是言者谆谆,闻者渺渺,台独分子固然是利令智昏,而台湾选民也可谓是不知死活。可悲的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投陈水扁票的选民都是在事实上选择了台独,也选择了战争,然而他们的选择却要多数没有选择陈水扁的选民一起付出代价,无论如何,呼啸而来的大陆导弹不会关心你投了谁的票。

在陈水扁当选后,大陆以低调的“听其言,观其行”回应。面对陈水扁不断的渐进台独举动,大陆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不为所动的态度,在陈水扁提出堪比“两国论”的“一边一国论”,大陆也没有如上次般报之以军事演习。前面曾经提过,在陈水扁孤注一掷的抛出了“公投制宪”从而在事实上触动了大陆对台的底线后,大陆的反应虽然十分强烈,然而除了职责所在的国台办以为,并没有见到更高级别的人士有何发言。这充分说明了一点,就是面对一意孤行的台独分子和油盐不进的台湾民众,大陆已经失去对台湾劝告甚至警告的兴趣了。

台海向何处去

由于台湾岛无可比拟的战略地位,在美日帝国主义的刻意培植下,也缘与台海两岸一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尤其是1949年后亲痛仇快的敌对,台独这颗毒瘤已经恶性膨胀到了无法用和平手段解决的程度。可以说,从李登辉提出“两国论”的那一刻到陈水扁在台湾选举中胜出,台独已经完成了从幕后到前台的转变,台独分子也已经走上了分裂祖国的不归路。同样,对大陆方面来说,在两千年台湾选举结果揭晓之后,也已经放弃幻想,从而准备斗争。

然而台海局势的错综复杂又决定了,在台海“动武”二字不可轻言。首先,虽然不少台湾人已经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了,但两岸毕竟有斩不断的血亲血缘,一旦开战玉石俱焚,只会令亲痛仇快,这个决定难下啊!其次,必须承认台海事务不仅仅是中国的内政,而是中美两国间较量的舞台。前面提到过,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反之,台海局势的变化也可说是中美力量对比的一个结果。而在极有可能发生的台海战事中,最难预料、最不可捉摸的一个因素就是美国干预的决心和方式。这给大陆的决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次温总访美,施展浑身解数,小布什终于开了金口,表态反对台独。表面上我们是大获全胜,但是且慢,布什说的是“美国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台独闹大了,美国又深陷伊拉克沙漠,只得在表面上敲打几下,但是美国同样反对大陆对台动武。由此可见,美国决不会轻易放弃目前这种借台海分离局面左右逢源,两边获利的有利地位。笔者有个怀疑,这次萨达姆的被抓获,是否与目前的台海局势有关呢?萨达姆的被捕,给美军撤出或至少部分撤出这个天天死人的国家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借口。美军抽兵动向,我们面对的军事压力又增大了。

在笔者写作此文的时候,听到一个消息,曾被大陆寄予希望的国民党表示不反对台独。根据国亲两党在这次公投立法中的表现,笔者已经认为国民党和民进党同流合污了。但是现在国民党居然直言不讳的说了出来,笔者认为这是好事。这打消了大陆对台湾内部政治势力的最后一线希望,有助于决策层下定决心。正如电视上这条新闻的标题:《台海从“冷和”到“战争边缘”》,既然和平的希望已经基本破灭,那就只能面对现实,斗争到底。从历史上看,台湾的每一次易手,都是通过战争手段,相信这一次也不会例外。笔者不是军事专家,相信对台作战方案,包括如何应对美日可能的干涉,总参和南京战区的军人们早已准备周详,笔者在这儿纸上谈兵,也终究说不到点子上。但是笔者还是要强调一点,一旦动手,就要干净彻底。对于可能的外来干涉,可以事先划定战区,一旦有外敌进入,也要毫不留情,坚决打击。

愿多灾多难的台湾早日回归祖国。

2004年12月6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