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圆满完成西太平洋雅浦海山航次返回青岛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2:00:12 
本网讯 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13日结束了101天的西太平洋雅浦海山航次返回青岛。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介绍,“科学”号于去年12月3日“科学”号从青岛起航,赴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深海海洋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项目科考任务,今年1月7日结束第一航段调查任务靠泊厦门,经过短暂休整后于1月10日再度启程执行第二航段任务。航次历时101天,航程16000余海里。
据了解,这个航次是我国首次对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开展深海多学科综合调查,进一步拓展了我国深海研究领域。“科学”号对靶定海山开展了生态大断面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综合观测与取样,以及靶定海山及临近海域物理化学环境、近海底地质环境和生物生态群落原位观测和取样,并对生态大断面和靶定海山的生物多样性特点、生态系统基本结构特征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调查与研究。
这个航次中,科考队员利用“发现”号深海ROV(无人遥控潜水器)、CTD(温盐深仪)、生物拖网等先进仪器设备,发现雅浦海山附近海域底质几乎全部被有孔虫砂所覆盖,并获得了从约260米的海山山顶一直到2000米的山底的120种海山生物,包括刺胞动物珊瑚虫纲、甲壳动物、棘皮动物与多孔动物等。
第二航段中,科考队员在3000多米水深的索罗尔海槽进行了岩石拖网,这是国际上首次在此区域获得大量玄武岩、橄榄岩和碳酸盐等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样品,并利用CTD首次获得了水深8440米海沟区的生物样品。
据了解,科考队员还在雅浦俯冲带投放了7台被动源海底地震仪,将开展为期一年的天然地震数据采集。同时,还利用浅剖、重磁仪、多波束、热流探针、多道数字地震系统等设备横穿该俯冲带开展了近1000公里的地球物理综合调查,获得了这个区域的高清图像、原位信息等珍贵的第一手实测资料,将为早期俯冲构造的精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深海作为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海平原、海山、热液、冷渗等特殊环境,目前海山系统及其与中深层海洋环境和特殊生态系统的关系是国际深海探测和研究的热点。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底活跃的构造和流体活动塑造了特殊的深海生态系统,国际上对该海域深海极端环境尚缺少系统探测与研究。本次科考填补了我国在该区域深海海洋科学的研究空白,对于提升我国在深海生态系统和资源利用研究领域地位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