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为神奇——翁来英和他的船板画

来源:和军 吴兴民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2:59 

画龙点睛,是一种技巧;化腐朽为神奇,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智慧。将一种丧失活力、濒临死亡的腐朽状态,重新"化"为充满生命张力、鲜活而灵动的神奇状态,翁来英做到了。从腐朽到神奇,他经受了多次失败后永不言悔的决心,并将多次失败转化为观察旅游工艺品市场的新视角、转化为反思舟山海洋文化现象的新启蒙。

发现一个创新的载体

成功的灵感来自于对失败的反思,这也许是所有创业者一个共同的法则。

翁来英,一个普通的渔家子弟,一个追逐海洋文化的苦行僧,一个最早将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化的企业家。探寻他身上的海洋文化情结,离不开他童年时代去海边船厂捡烂船板卖烂铁钉的生活经历,也离不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起作为文学爱好者的体悟。无论是应征入伍还是到某大型企业工会,他的工作离不开新闻宣传这一文化味浓郁的行当。从1992年舟山市文化服务公司到1996年的舟山首家私营园艺公司,从普陀山开店到东港办工艺品厂,再到2003年翁山多宝阁海洋文化研究所的成立,翁来英强烈的海洋文化意识遭遇着当时舟山人淡漠的文化产业概念。

2003年-2005年,翁来英在冷静中反思:为什么自己的产业定位与舟山的文化环境不相配?孤军奋战十多年来,一直没能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堡垒,没能占据海洋旅游工艺品市场的至高点,难道海洋文化真的只是一堆化于无影的泡沫?难道海洋文化产业真的如空中楼阁那样虚幻?

大海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文化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潮流的今天,海洋文化不仅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突破口,而且是发展海洋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打破海岛封闭性,积极发展有舟山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企业,发掘显性与隐性海洋文化资源,渐尔形成类同东阳木雕一样的海洋工艺品区域经济现象,那么,海洋文化产业离走出困境的日子就不会遥远了。翁来英看到了这一点,舟山需要这样的区域经济和形成这种区域经济的氛围。除了渔民画、沙雕画这些近年兴起的海洋文化工艺品外,还有什么最能代表舟山地域特色、最能吸引内地甚至国外游客眼球的产品?

翁来英想到了二个字:创新!很多潜力巨大的创新,起初由于与人们的思维惯性和生活方式相去天渊,不为社会所认同和理解,而被误认为是"异想天开",自动关闭了这条创新高速公路,很多企业恰恰因此失去了发展的良机。

创新需要一个载体。翁来英在东港塘头自家的老房子里偶然看到了两块破船板,发现船板的断层面、连接面及皱折面处自然形成一个似鱼非鱼的形状,灵感由此激发!

用船板来传播海洋文化

就是这样两块在渔村的屋弄里、滩涂上、码头边到处可见的船板,就是这样两块让多少渔民熟视无睹、任其腐烂分化的旧船板,成了翁来英的宝贝!他专门到渔村捡来各种破旧的奇形怪状的船板,并利用船板的形状,把它们锯成自己想要的东西,又把船板表面松软的一层刨掉。在处理过的船板表面上,翁来英添缀上了海边人生活场景的图饰,再经过火烙、雕刻、彩绘等民间工艺稍微打磨加工后,原来一文不值的破旧船板就变成了一件件工艺品,变成了一幅幅或古朴粗犷,或夸张豪放,或充满渔家风情和生活气息的海洋文化原生态作品,焕发出一种远古神话意味和古朴神秘的色彩。

朽木难雕。翁来英做的就是颠覆这个传统理念的活。他说:"因为船板本身被海水浸泡了好多年,该烂的都已经烂掉了,该朽的都已经朽掉了,这个船板画,结合渔民画更能凸现舟山渔民画的风味。"作为渔舟遗存的烂船板,本身就是个经历过风雨侵蚀、经历过海浪打击,饱经沧桑,凝聚着渔民与大海搏斗的生命痕迹,体现着海洋精神与力量的载体!船板上洋溢着震撼人心的、富有感染力的渔猎文化的底韵和气息!所以,船板是被赋予灵魂的,是活的,而这正是其它材质的工艺品所无法具有和无法比拟的。任再高明的加工师也加工不出这样灵魂的东西。

翁来英吸收了现代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的新特点,秉承了渔民画的创作风格、又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创作模式加以突破,成功首创了船板画这一舟山地域特色同时尚文化理念、新颖绘画技艺相结合的文化艺术精品。浩瀚的大海为翁来英的船板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想象空间,他创作的船板画不但具有灵性,更散发着渔家人特有的一种豪气。返璞归真的文化理念和就地取材的地方特色,使游客对船板画青睐有加,2005年10月他的船板画投放市场后,立即引起国内外客商和相关单位的关注。2006年翁来英创作的船板画作品《黑手爿》在杭州获得第六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金奖。2007年10月9日,44岁的翁来英带着他的船板画被请上了中国最高等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的讲堂。讲座现场,翁来英通过一幅幅作品、一个个事例讲述了自己对海洋文化、对海洋民间工艺的热爱,以及他对发展和传承海洋文化和民族工艺的前景展望和深深思考。那种对中国民间工艺和海洋文化精髓的理解和追求深深感染了清华师生,一件件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船板画作品让年轻的学子们流连忘返。

从海洋文化中挖掘财物

翁来英在长春一次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展览中,亲眼目睹糖画、泥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无人问津,遭受冷遇,关键在于这些手工艺品所表现的题材太单一,如果这些艺人能融入到无比浩瀚的海洋文化中来,那么,他们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将像大海一样无垠。

翁来英说,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无间道。无间道是佛教用语,即指四种可通至涅槃之道中的一道。领悟后,方可进入更高的境界。海洋文化,归结起来是船文化和鱼文化。生命源于海洋,人类除了获取陆上的食物,还需沿着江河湖泊一直向大海获取营养,于是通过船这一载体,把人与鱼联系了起来。以此为基准,衍生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船板画不仅大大拓展了海洋文化系列作品的新领域,更是把海洋旅游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与源远流长的船饰画相比,船板画摆脱了依靠吉祥图案来慰籍船民心理和愿望的囿束,而是从内容和题材上将传统的海洋人文艺术抽象化了,以现代的绘画和雕刻技法、审美意识,借鉴渔民画的色彩和线条,又脱臼于现代的装饰艺术,以此来捍卫传古的美感。

从海洋文化中挖掘财物,这是翁来英的信念和理想。对此,翁来英有自己的三点思路。

(1)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要与发展海洋经济相结合。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2)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要与舟山海岛城市功能建设与开发相结合。城市的内涵在于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汇集丰富的海洋文化并以此为媒质,来提高舟山城市文化品位。比如在海滨城市建设中,运用以船板画等海洋文化载体为内容的人文景观,昭显舟山海洋地域文化特色。(3)夯实海洋文化产业基础,重在形成品牌效应。在发掘、研究海洋文化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统一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并渗透到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
海洋文化精品产业化,宜借鉴浙江内陆等地民营企业管理的机制,多渠道引资、投资,促使海岛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诱人的产业蛋糕终有做大的一天

产业的形成需要市场,开始往往由于自身尚不完善、市场不确定或者创新生态系统有待形成等问题,而在摇摆和徘徊中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翁来英跳出了先入为主之见和惯性思维模式,从中发现产业创新的机会和发展的趋势。

翁山船板画一面市,一家义乌客商给出了年供货10万幅以上的意向,北京、天津、山东、广西等地一些单位邀请翁来英去当地创办船板画基地,上海一个对土著民文化颇感兴趣的人希望求得翁山船板画的原版……中国美院主任教授赵阳曾于1983年在象山见到旧船板时就对它一见钟情,他认为旧船板作为海岛渔家人的圣物大有文章可做,然而却苦于形式的拘泥而未果。在2005年的浙江省旅交会上居然见到翁来英船板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船板,古时称为木龙骨,是渔家人的圣物;渔民画,则用丰富夸张的色彩展现了渔民生活、生产的场景,两者的统一结合,便使船板画具有了灵性。"他盛赞翁山船板画是浙江乃至全国海洋文化旅游工艺品中最有特色的精品。央视《致富经》栏目曾经对翁来英作过专题节目,称他是"专做独门生意的人"。而此后媒体的连篇报道,让船板画的知名度更是远播国内外,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客商纷纷表示愿和翁来英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面对这诱人的产业蛋糕,面对这巨大的市场商机,翁来英却为船板画的出路感到困惑和迷茫。翁来英既不愿船板画被别人模仿盗用,也不愿让舟山的文化流落他乡,他希望把船板画创作研发和生产放在舟山市场,以此来带动舟山旅游纪念品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打响舟山海洋文化产业的品牌。但这需要寻找一个懂得船板画文化的合作伙伴,需要一块比较有规模的生产基地,需要一支叫得响的生产和营销队伍,需要社会力量共同互动,形成更多人来关注舟山海洋特色产业的文化氛围。

翁来英有自己的设想,他建立的翁山船板画创作研发基地,第一步将以"公司+渔家"的模式,由他提供技术培训、生产设备和负责销售,以农户家庭为基地,加工研制旅游工艺品。这样既能使渔农村闲置劳动力得到增收,又能解决目前船板画销售受制于加工能力的问题。此外,他在朱家尖国际沙雕广场边的海洋文化产品展示中心拥有自己的一个展区,他还与人合作,在桃花岛塔湾金沙景区打造一个木龙船骨愿生态展示基地,开设了户外拓展项目和沙滩酒吧。"用酒吧来吸引人气,用户外拓展项目来发展客户,用船板画来传播海洋文化。"
这是翁来英的梦,一个海洋文化追求者执着的信念。他相信,在舟山正着力打造海洋文化名城、提倡挖掘海洋文化内涵的今天,船板画,这块诱人的产业蛋糕终有做大的一天!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