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南镇海参养殖投苗作业现场
在福建霞浦溪南镇的海面上,绵延的渔排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作为我国南方“北参南养”的主产区,溪南镇寻找到海参养殖这一致富契机,同时,也面临着困惑。突破瓶颈,完善产业链,成为当地壮大海参产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打造“北参南养”主产区
11月、12月正是海参投苗的季节。微寒的海面上一片忙碌,溪南镇的渔民正抓紧时间将北方运来的苗种分类、投放。就在这片海区,2014年全镇海参放苗量超过1.35亿粒,产值近16.8亿元,产量接近全国10%,占全省70%以上。
虽然到溪南镇工作时间不长,但对于当地的渔业产业,溪南镇党委书记周文玲却了然于胸。他告诉笔者,溪南镇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港湾众多,受风面小,潮流畅通,不管是海区水温还是水质都十分适合海参生长的需求,因此这里的海参品质特别好。每年4月底之前收获、上市,比北方早一个季节,并避开了夏季台风多发期。
作为霞浦县最大的沿海养殖乡镇,2014年溪南镇海参、鲍、大黄鱼等网箱养殖近16万箱,海带养殖面积近万亩。水产品总量达到16.5万吨,产值超过30亿元。
优良的海区条件,长期的养殖传统,丰富的网箱养殖经验,使这片海域的海参养殖业蓬勃发展,并带动海带、龙须菜养殖,实现劳动力直接就业8000多人。
产业发展 遇到短板
在海上,笔者遇到了正在指导渔工投苗的养殖大户叶兴。原本他主要从事大黄鱼养殖,前几年也加入到海参养殖队伍中,拥有南普头海域最大的海参养殖渔排,今年准备投入3万多笼的海参苗。
“海参的养殖方面没问题,可是价格却上不去,加工、销售也存在困难。”谈起海参养殖的市场前景,叶兴有些担忧。他说,现在海参市场价格低迷,从以前的每斤150元降到现在的每斤30~40元。此外,当地的海参苗需全部从山东购买,养殖后再由北方客商收购、加工、销售,非常被动。
目前,溪南镇的海参产业主要集中在养殖这一环节,产业链不完善制约了海参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当地仍以分散养殖为主,没有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缺乏科学、有序、规范的引导。另一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从海参育苗到养殖、加工和终端销售的产业体系,缺乏大型海参养殖、加工、营销企业,产品附加值低。
内外兼修 提高产业生命力
随着海参养殖规模的扩大,如何壮大海参产业,越来越受到霞浦县各方的重视。2012年,占地20亩的东关工业园区海参交易中心建成,其中,冷库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意味着鲜参加工后,可以全部存放。这是目前我国南方唯一的海参交易市场,它的投入使用使霞浦成为南方海参产品的重要集散地。2013年,霞浦海参入选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评选的“福建十大渔业品牌”。
借着有利时机,溪南镇的海参产业也期待着蜕变。
“渔业是我们的支柱产业,但我们不想只停留在养殖上,我们还期望壮大整个产业,做得更好,走得更远。”对于未来海参产业的发展,周文玲呼吁,要内外兼修,提高海参产业生命力。对内,成立专门机构,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并且实施一条龙服务;重点扶持上规模的企业,特别是精加工企业,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尝试海参苗种的培育。对外,则要加大宣传,打造品牌,甩掉“北方海参企业生产基地”的帽子,并拓宽销售渠道,让“霞浦海参”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