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礼堂:渔农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礼堂:渔农民的精神家园

来源:刘承南 毛培军 徐玲   发布时间:2015-12-23 12:07:25 

一件件风格各异、古朴典雅的渔家遗物彰显着先辈们耕海牧渔的英雄豪情;一幅幅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的渔民绘画则是如今蓬莱儿女描绘的幸福蓝图。走进岱山的文化礼堂,一股带有浓郁海味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堂一色”,各个社区将独有的草根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入文化礼堂建设,每一座文化礼堂,就是一座渔农民的精神家园。

衢山:一个沙盘留住乡愁

鼠浪湖岛位于岱山县衢山镇东部,2006年起,鼠浪湖岛启动整岛搬迁工程,至2009年7月,鼠浪社区的2000多居民从鼠浪湖岛整体搬迁至衢山岛,从此告别了世代居住的故乡。 5年过去了,对家乡的思念让他们将以前的鼠浪湖岛又“搬”回了社区。

11月27日,临近中午,记者跟着曾经的鼠浪湖岛老书记夏良成走进了鼠浪社区的文化礼堂,只见一只长7.2米、宽4.2米的巨型沙盘几乎占据了整个沙盘陈列室。沙盘中,原鼠浪湖岛的10个主要岛礁按卫星图比例一一呈现在记者眼前,蓝色的底漆代表大海,海上的“鼠浪湖岛”美丽而又宁静。海湾、礁石、树木、小庙,东南侧的一片石笋滩附近还有一片民居,曾经的鼠浪湖岛似乎又回到了我们眼前。

“这是头岗,这是后背岗,这是打旗岗墩……以前我家在这个山坡上,对上去第一家就是。 ”夏良成仔细地介绍起鼠浪湖岛的每一处山岗和山坳,沙盘自西向东分别是南湖村、万利村和黄泥坎村,3个村近400幢用木头制作的“居民房”几乎是按照原位错落其间。“做得太像了,自己的老房子一眼就能认出来。 ”53岁的林政定也围上来认自家的“老宅”,“我原来住在这幢房子,就在黄泥坎村,沙盘的中间位置,后来家中兄妹多了,又在‘尾巴村’买了一幢房子。 ”

夏良成告诉记者,自从2009年迁出鼠浪湖岛后,他就有为小岛留影的念头,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去实现。直到今年初他又回了一趟老家,引发了一些感触。“啊呀,变化太大了! ”夏良成感慨道,看到现在的鼠浪湖岛因为开发建设完全变了个样,他越发觉得留住家乡曾经的面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夏良成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鼠浪居民的支持,他让人从网络下载了一张鼠浪湖岛的卫星地图,照着这张卫星图,按照相应比例,精确画出了沙盘设计图,又在鼠浪湖岛拍摄了上百张照片作为地形参考。

随后,他又自费叫木匠做了张长7.2米、宽4.2米的木台,买了3包水泥用于堆砌岛屿主体,还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了岛上的树木、民居。制作过程中,居民们纷纷前来帮忙,“会渔民画的就帮我上颜色,房子的原位我记不全,大家都过来指出自己原来房子的地址和方位。 ”在沙盘制作过程中,夏良成还找到了罗家岙边防派出所的老民警,从他们那里得到了3000多张鼠浪湖岛的老照片。

在众多居民的帮助下,夏良成花了近2万元、用时一个多月终于将鼠浪湖岛在沙盘上成功复原。“主要是给后代子孙看看家乡过去的面貌。 ”夏良成说,如今他们在鼠浪社区的生活条件远远好过当年住在鼠浪湖岛,但大家依旧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

秀山:一座博物馆传承历史

秀山岛,这个本地居民不足一万的海岛,却有着一座博物馆,里面珍藏着各式根雕、明清家具、书画作品、船模等浓缩了秀山历史文化的藏品。这座博物馆叫兰秀博物馆,而馆主就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术家和“兰秀文化”传承人——童佈端。

11月24日,在秀山北浦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木匠、水泥工正忙着施工,而今年68岁的老童则是一身小工打扮,给师傅们打着下手。今年年初,当童端得知乡里要把博物馆改建成文化礼堂时,他欣喜万分,并主动当起了文化礼堂的管理员。“有了文化礼堂,不仅老百姓有了精神家园,而且兰秀文化也有了传承的新平台。 ”看着眼前即将完工的文化礼堂,童佈端内心由衷的喜悦。作为非遗传承人,老童一直想传承弘扬兰秀文化,如今,这座崭新的文化礼堂,给了他一个新的契机。

整座文化礼堂占地1000多平方米,由明清时期的四合院修缮而成。“在我的设计构想里,文化礼堂有4个展厅,分别是根雕展厅、渔歌船模展厅、农具展厅以及小蜜蜂艺校。 ”从布局设计到施工,这座文化礼堂倾注了童佈端大量心血,他还贡献了一大批自己创作、收藏的藏品,徐志康、杨建伟、倪竹青等海岛名人手迹、书画以及明清年代家具、根雕等藏品300余件。“这里的藏品全部来源于秀山本地,其中90%以上是我近50年来陆续收集或是雕刻而成的。 ”面对每一件藏品,童佈端都如数家珍。

走进博物馆的正厅,里面正在装修。老童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放着4张古床,现在放在侧厅。这些古床都是自己从亲朋好友手中“淘”来的,其中一张已有近300年历史。“大概收来有20多年了,当时好像花了2000多元。你看看这些花纹,全部是用牛骨镶嵌进去的。 ”老童用手轻轻抚摸着床屏上严丝合缝的花纹,一边不停地赞叹古人精细的做工。

“你知道兰秀帮吗?那可是我们秀山海运业的鼻祖,当年在海上可是响当当的。 ”看完明清家具童佈端就拉着记者,快步走入渔歌船模展览厅。“1897年的时候,秀山就已经有了1艘大船,叫‘金宝茂’。 1910年至1940年,最鼎盛的时候,兰秀帮一共有193艘船呢!”站在渔歌船模展厅里,看着秀山各个时期的船只模型和墙壁上挂着的多幅讲述秀山海运历史的图画,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兰秀帮大船上,满眼是兰秀大船扬帆海面的画面。“秀山海运业历史悠久,曾经的兰秀帮在海上可是名声显赫,勇闯大海的是我们秀山人宝贵的历史文化。 ”

在文化礼堂里,童佈端还专门开辟了一处小蜜蜂艺校教学场所。十多年来,他一直是秀山小学小蜜蜂艺校的校外辅导员,每周日为学生义务授课2小时。至今,他的学生在县市比赛中多次获奖,小蜜蜂艺校已成为秀山教育的一大特色。在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闭幕文艺演出中,由童佈端创作、小蜜蜂团队11人演奏的马灯调《千古兰秀真风流》,以海岛独特而朴实的神韵迷倒了在场观众。在他教过数百名学生中,还真有几个走上了艺术道路。“说起来,我还是他们的启蒙老师。 ”童佈端开玩笑说。

长涂:一个理念构筑文化内涵

文化礼堂,一个提升长涂渔农民综合素养的学堂(Learning),一个展示长涂居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礼堂(Optimism),一个彰显长涂文化底蕴的村史走廊(Village history),也是一个激励居民向“最美”学习的励志讲堂(Encouragement)。长涂镇在渔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精心构筑“LOVE”理念,集学教、礼仪、娱乐等于一体,使文化礼堂成为继承渔农村非遗文化的展台、基层群众自娱自乐的舞台、社区居民学习培训的平台。

在长涂镇长西社区,二层楼高的社区文化礼堂里,文化走廊、礼堂、舞台、书屋等设置一应俱全。礼堂内“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等挂在墙上的牌匾,是社区的老人们买来材料一个字一个字刻出来的;礼堂内展示的村史村情、乡风民俗,是管理人员走村串乡收集上来的;礼堂内摆设的根雕、剪纸等作品,是社区居民贡献上来的。这些民间文化瑰宝,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当地村民最爱去的地方。

今年9月15日,一场颇有海岛特色的传统开渔活动在长涂的中心渔港举行。各船只的八仙桌上供满瓜果糕点、鸡鸭鱼肉,待潮水一涨,船老大们亲自上香、点烛,敬酒倒茶,然后点放三只鞭炮,迎接龙王爷的到来。在鞭炮声中,船老大们虔诚地祈祷,祈福此次出洋顺顺利利。随后,长西社区文化礼堂的舞龙队、残疾人文艺小分队带来精彩的演出,祝福渔船满载而归。经过县文化馆专业人员的指导,原本简单粗陋的仪式反而显得返璞归真。

自从长西文化礼堂建成,村民们不仅在传统节日中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腰鼓、舞龙、健身舞等活动也终于结束了“打游击”的日子,有了固定的场所。每到晚上6时,文化礼堂里音乐声一起,上百名村民在礼堂管理员王根宝的带领下,跳起了健身舞。以前,村民们想要跳个广场舞可不容易,尽管他们尽量避开村民休息时段,但依然经常因为扰民被投诉。“现在,文化礼堂成了他们的‘根据地’,可以全力准备到镇里、县里参加表演,不用担心受刮风下雨和影响村民。 ”王根宝说。

腰鼓队、舞龙队、军鼓队……有了文化礼堂,不仅让社区的传统民俗队伍不断壮大,更重要的是传承海洋文化和渔民精神。在礼堂里,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民间瑰宝构成的特色村史廊,讲述着世世代代渔民的故事。抗倭明井——倭井潭、有着美好传说的三姐妹礁、日夜呵护着过往船只的传灯庵与西鹤咀灯塔、历史悠久的娘基宫。“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海,不再以渔业为生,但咱们的渔民精神绝不能丢了。 ”王根宝由衷地感谢文化礼堂,不仅让年轻人有了了解传统渔业生活的地方,更将渔民故事完整保存,让渔民精神延续长存。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