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马门溪龙骨架旁添海洋生物标本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2:07:44 

自然博物馆新馆的“生命长河”展区。 均本报记者 张驰

■本报记者 秦东颖

幽雅的静安雕塑公园内,坐落着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经常有路过市民询问:新自博馆啥时开放啊?昨天,上海自然博物馆启动内部调试运行,部分专家和小学生成为首批受邀测试者,记者跟随他们进行了探营。据悉,该馆计划明年第二季度正式向公众开放。

新馆融合经典与时尚

在展示方面,新馆与老馆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自然博物馆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梁兆正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既有传统博物馆的特质,又与众不同。不同于老馆按照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生物门类展示,新馆构建了三大内容版块——“自然·演化”、“生命·环境”、“人类·文明”,常设10个展区,按不同主题进行展示,更接近自然界的本真状态。新馆展示的标本数量也大幅增加,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

在“展览语言”上,新馆追求经典与时尚融合。梁兆正告诉记者,在标本的制作、陈列、图文设计上,都传承经典自然博物馆的固有属性。“我们邀请了许多艺术家,共绘制1600余幅科学绘画,作为展品配图,这是西方在15世纪就运用的‘展览语言’。”而在展示技术上,则运用时尚的数字化技术。馆方已制作200部微电影,短的30秒左右,长的90秒左右,为观众解读标本背后的故事。此外,还制作了104件互动多媒体作品,用小游戏等方式表现生物的生存智慧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六成非洲标本到位

老自博馆内迎宾的马门溪龙骨架模型,是很多市民记忆中的经典藏品。在新馆的“生命长河”展区,全新的马门溪龙骨架模型旁,有了许多“新伙伴”。在宽敞明亮、充满现代气息的展厅里,天花板上挂有不少海洋生物标本,地面上,牛、狼、鹿等动物标本也错落有致地分布,形成了一个充满野趣的动物世界。

新馆的“走进非洲”展区,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非洲大草原。那里的珍稀野生动物标本,由上海市荣誉市民、世界轮椅基金会主席贝林捐赠,改变了老自然博物馆标本绝大多数出自国内的格局。上海自然博物馆工程建设指挥部展示部部长忻歌介绍,“走进非洲”展区三分之二的标本已到位,非洲象、长颈鹿、犀牛等标本还在运输途中。据悉,所有标本到位后,将开始图文展板的制作。

展区内还有一块4米高、20多米宽的LED 显示屏,播放影片《非洲草原的一天》。动态视频与静态标本的有机结合,让这次参加测试的小学生们感觉身临其境。

专家为展项“挑刺”

上海一年四季有不同鸟类,所以鸟类迁徙展项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布。作为首批受邀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鸟类生态学教授王天厚昨天发现了问题。“春季的绿头鸭,羽毛颜色还没这么漂亮。从冬羽到春羽,它们一般用朴素的毛色保护自己,只有进入夏季繁殖期,才会变得漂亮起来。所以这只绿头鸭的位置应该往后挪一点,放到夏季位置比较好。”王天厚对馆方人员说。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李辉也挑出了“刺”。比如,爬行类禽类生物进化树上,鳄鱼的位置需做小调整;一些拉丁文名牌,拼写还是科学界两年前的旧认知。“近两年,生物学又有许多新发展,所以在开馆前,很有必要做内部调试,对各展品介绍的知识点进行更新。”李辉说。

新馆开放后,将成为上海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为此,馆方已开发30个教育活动课件(后续还将开发46),涵盖十余个学科。昨天,通过首批学生的体验,馆方收集到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梁兆正表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已走了九十九步,还有最后一步。”目前进行的场馆内部调试,将通过稳定性、适配性、科学性测试,尽力提升正式开馆后公众的观展体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