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保荣:破解海洋防腐难题

来源:百度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4:21 

1月6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研究员正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此次我国海洋科技界和山东省惟一一位当选的院士。侯保荣因此成为山东新闻媒体的新闻热点人物。

1月12日,记者见到侯保荣院士,是在省“两会”的间隙。围绕他当选院士的话题,记者进行了独家采访。

“院士”仅是一个符号,成绩和荣誉代表着过去,一切要从现在开始。

“从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只是头衔的变化,我只不过是代表我的团队接受这一归功我们科研团队的荣誉。”坐在济南南郊宾馆走廊的休息椅上,侯保荣一脸平静地对记者说。

“说心里话,这是我和我共事三十多年的同事集体的成绩,也包括一批博士和博士后的共同努力。”

在事业的巅峰,侯保荣最先想到的是他的同事。“一个拖拉机有5000到6000多个零件;一架波音飞机有2万个零件。在一个团队中,每人好比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一个人再努力,也不可能担负所有的职责,我这个院士,仅仅是我们这个团队成功的符号。”

“成绩和荣誉代表着过去,一切要从现在开始,海洋防腐,我们的工作仅仅才开了个头。当选院士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认可,不代表现在,更不代表将来。我把这看作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当一个人在从事一项事业的时候,当你回头看的时候,最可怕的是,他的身后空无一人!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我和我的同事的周围,凝聚了一批有才干的年轻人,在从事着我们多年执着如一的事业。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青岛是我国海洋科学的摇篮,青岛培养将才,褒奖团队,这是青岛科技成果层出不尽的原因。青岛市将从今年的科技三项经费中专门拨出10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资助和支持我的科研团队继续开展科学研究。青岛市‘科技将才’战略工程的正式启动也将对科研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海洋腐蚀每年造成的危害是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总和的6倍!

侯保荣院士告诉记者,他从事的课题是腐蚀与保护,研究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主攻的科研方向是材料在海洋的状况下的防护。他举例说,材料有特殊和普通之分,例如,不锈钢和铁在大气、真空和海洋中的变化各有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不可能大量使用特殊材料,更多的是像铁这样普通的材料的使用。

“一块铁,分五段,一段暴露在大气中,一段受海浪拍打,一段随潮汐涨落时隐时没,一段浸在海水里,一段埋在泥沙里,哪一段受腐蚀的程度最大?实验表明,受海浪拍打的一段腐蚀最大。”

谈及他工作的意义,侯保荣院士告诉记者,海洋腐蚀与防护本身专业性很强,普通人平时很少关注,因此,海洋腐蚀成了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侯保荣1968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就到了青岛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室工作。海洋腐蚀与防护虽然是一个“冷门”学科,他对此却情有独钟,而且一干就是36年。

研究海洋腐蚀的意义何在呢?

侯保荣给记者算了几笔账:海洋腐蚀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大类,它造成的损失是地震、火灾、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总和的6倍还要多。美国每年因腐蚀带来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1%。以此推算,2002年我国腐蚀损失约为4000亿元;青岛市去年GDP达到1775亿元,按3%估算,由于腐蚀就会造成至少50多亿元的损失。全国的损失等于一年锈掉一个上海宝钢生产的钢铁!而有效的防腐则可以避免30%的损失。

这巨大的损失之所以不被人们注目,是因为这一切是在静无声息地进行。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静静的损失化解在我们静静的工作中。

侯保荣院士说:“研究腐蚀,是为了有效地防止腐蚀,如果防护措施做好了,至少可以避免损失的25%—30%,也就是说,青岛一年就可以节省10多亿元,10个多亿能干多少事情!早在20多年前,侯保荣院士就开始了模拟海洋腐蚀实验方法的研究。

“从腐蚀角度讲,一般把海洋环境划分为大气区、飞溅区、潮差区、海水区和海泥区这五大部分。”侯保荣院士边说边在纸上画了起来。

由于环境不同,相同钢柱的腐蚀规律也不同。考察这种腐蚀状态的最好方法自然是外海的长尺实验法,但这种方法工作量大、误差大、条件苛刻、样品容易丢失,他就考虑找一种简单的方法来代替它。侯保荣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在上海预备实验的基础上,在青岛海洋所建立了一套实验装置,它可以同时再现外海的飞溅区和潮差区等腐蚀环境。

通过实验,他发现这种方法与我国外海长尺挂片法结果一致,与国外的实验结果也很吻合,它完全可以同时再现外海不同的腐蚀环境,同时,不同钢柱耐腐蚀的排列顺序也是一致的。他们的室内实验方法建立起来以后,在实验室中发现,如果仍然使用已有的长钢带进行长尺实验,还有许多缺点,于是,他就采用了电连接方法。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完全可以代替长钢带的实验方法。

据侯保荣院士介绍,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钢铁研究单位都在进行海洋用钢性能的研究,当时这种方法一发表,鞍钢、包钢、武钢等国内钢铁研究单位、大学等都前来做实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他利用这种方法的实验结果在国外发表了近10篇SCI文章,申请了发明专利,同时还做成了小型实验机,目前仍在应用。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他总结了他及其课题组多年的科研成果,提出了“钢铁设施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及其防腐蚀技术”,并荣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十六年痴心不改,在于我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为人大代表,我连续六年积极参政议政,对省里的科技、教育和海洋研究等方面提出了10件意见和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我的同事和团队以及我的单位领导都对我的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和不懈的帮助。

——作为一个家长,在家庭中,我的两个孩子很争气:一个取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的一家科研单位工作;一个取得澳洲悉尼大学的硕士学位,目前在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

——作为一名丈夫,我的妻子一直在我的身后默默支持我,不让我分一点心思。

对于自己的科研环境,侯保荣颇为自豪。

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就会有一个愉快的心态。在与同事们的合作中,将以最有效的合作取得最佳成绩。一句话,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科研环境是取得最佳业绩的根本条件。

侯院士曾因废寝忘食搞科研而“一年消灭百桶(方便)面”,记者提起此事,侯院士一摆手,笑道:“哪个科研人员不吃面?”

关于今后的打算,侯保荣院士告诉记者,这几年,山东处在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他在今后的人生岁月里,将竭尽全力推进研究,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侯保荣简介

侯保荣,男,1942年1月出生,著名海洋化学家,1968年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1993年获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岛市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主任,还担任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他是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委会委员。36年来,侯保荣院士主要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在海洋腐蚀环境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成就,促进了海洋腐蚀环境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为我国海洋腐蚀环境研究与保护的工程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由他主持承担的《钢铁设施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及其防腐蚀技术》项目课题于2002年初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被评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获“青岛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分别荣获“青岛市劳动模范”和“山东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