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海域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和资源,填海造地是开发利用这些空间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沿海地区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填海造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于侵占浅海资源、改变自然海岸线、影响海洋生态等的种种担心。如何理性看待填海造地,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面环海,白沙如丝,芳草萋萋,百鸟齐飞……地处浙江中部沿海的宁波市象山县,给人留下的印象梦幻而美丽。
自唐朝以来,象山就有围海造地面积30万余亩,新中国成立以后围涂面积千亩以上的有30余处、围垦面积17.5万亩,今天象山约95%的土地面积都是由围海造地形成的。可以说,象山的发展史可以归结为象山人推进“沧海变桑田”,由讨海转向耕海、用海的变迁史和奋斗史。
在海洋开发中拓展城市建设
与其他沿海地区一样,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区人口集聚,象山县居民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导致城市空间拓展与耕地保护政策的矛盾日益突出。靠海吃海,面向海洋拓展发展空间也成为了必然选择。
海洋开发和围填海造地是否解决了象山的土地瓶颈,拓展了发展空间?
作为象山在海洋开发中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实践,大目湾新城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在2009年建成的大目湾围涂区域内,象山以打造“长三角海洋游乐中心、大宁波滨海休闲新城、休闲象山核心代表区”为目标,启动建设了15平方公里的大目湾滨海风情低碳生态新城。
从象山县城驱车,大约20分钟,记者来到了大目湾新城建设现场。大目湾依山面海,与国家4A级景区松兰山仅一山之隔,景色宜人。站上山坡远眺,岛礁错落,海滩河流点缀其中,偶见游客三五结伴在沙滩嬉戏,一派自然生态的好风光。行走在大目湾的滨海公路,随处可见星级酒店和房地产项目。
“大目湾本是一片滩涂,经过围填海,才有了现在的规模。今后,这里将是一座‘东方水城’。”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俞明泉说,“现在,许多外地人都来大目湾置业,每逢周末,游客也特别多。”
据了解,大目湾新城虽然只有15平方公里,却有着“全国首个低碳生态城” “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和“全球环境基金GEF试点项目”等众多称号。几年间,大目湾新城5平方公里核心区道路框架基本形成,上海绿地、中国铁建、上海世茂、香港汤臣等知名企业纷纷抢驻,合同引资超过300亿元,2000余套高端住宅已被提前预购。
俞明泉说:“大目湾新城建成后,北部与国家4A级滨海度假景区相连,西部与中心城区相邻,整合海景、海岛、海鲜、沙滩、洁净空气等滨海资源于一体,必将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休闲、低碳宜居的新型城市发展标杆。”
在海洋开发中融入生态理念
填海造地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缓解土地供求矛盾、扩大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但相关研究表明,大规模填海工程,不可避免地会侵占滨海湿地和浅海资源,改变自然海岸线,破坏鱼类、鸟类和底栖生物的繁殖场所。
象山的生态环境又是怎样?
记者来到象山县码头,发现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渔民们把一个个网箱拉至岸边,收网、过秤、装车……几小时后,拉海鲜的专业运输车就被装得满满当当。
“一早上卖出去4网箱2万多斤鱼。”渔民王南勇站在码头上,一边算账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今年47岁的王南勇是地道的渔民,十几岁就跟船出海,到韭山列岛打鱼。但由于过度捕捞,野生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资源几乎绝迹,有时候出一趟海,打上来的鱼还不够抵偿油费。
自2000年开始,象山开展增殖放流,至今累计放流各种苗种30亿尾,投放人工鱼礁1.5万空方。近年来,野生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捕捞产量开始增加,成为渔民增收的重要水产品。
不仅是渔业资源,珍稀鸟类也在象山栖息繁殖,安家落户。
素有“神话之鸟”美称的中华凤头燕鸥在全球种群数量不足50只,被国际鸟类组织认定为极危鸟类。2004年和2007年,在象山县韭山列岛共发现14只中华凤头燕鸥,但由于受到人为捡蛋干扰,在经历了几次繁殖失败后,原在这里繁殖的中华凤头燕鸥离开了韭山列岛。为此,象山开展了我国首个人工引导鸟类选择繁殖地试验,重建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发现中华凤头燕鸥已经增加到了41只。
“必须始终坚持把生态理念提前纳入规划,把海洋保护前置于海洋开发,在海洋保护的同时提升海洋开发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俞明泉表示,“我们始终在海洋功能区划下,严格履行审批论证制度,对涉海项目进行严谨的科学论证,尽量避免开发生态脆弱的港湾,尽量选择开发开放式、淤涨式滩涂,努力把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影响降到最低点。特别是对建设用海的围填利用项目,都要进行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及海洋生物调查、环境评估审查等多方面论证,即使最小的围填海项目在前期论证也绝不少于一年半时间。”
与此同时,象山还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实施渔山岛岸线整治修复及生态保护、石浦港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松兰山海岸带修复整治、爵溪街道下沙及大岙沙滩修复、檀头山岛整治修复与保护等项目,总投入超过2.5亿元,这些都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海洋生态环境。
在海洋开发中实现富民增收
作为拥有40多万农渔民的农渔业大县,象山如何实现富民增收、改善民生,始终是政府的重大课题。随着海洋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利用丰富的围海土地和滩涂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成为实现渔民转产转业、减少海洋捕捞量的主要途径。
走进象山鱼得水水产有限公司养殖场,大片的鱼池里放养着各类鱼、虾、蟹、贝类。象山鱼得水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青告诉记者,这里有100多个鱼池,一个鱼池可以养5000多尾鱼,每个鱼池可以赚6万多元,现在销售网络遍布天津、沈阳、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等地,去年销售额突破了8亿元。
“以前这里都是滩涂,漫山遍野的野草,全都荒着,如果不进行围海造地,我们根本搞不起来高密度海水养殖。”张志青说,公司现有养殖用地1200亩,高标准池塘560亩,养殖大棚3万平方米,这些土地都是通过围海得来的。
在象山,因为围填海造地而受益的渔民绝不止张志青一人。2013年,象山县农渔民人均纯收入18127元,渔民人均收入达24775元,年增长率均超过10%。通过不断加大海洋开发投入,象山水产养殖也逐步从滩涂养殖向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方向升级,目前象山县水产养殖20.5万亩、亩产值1.2万元。水产养殖的产业化、专业化水平均在全国前列。
在海洋开发中改善基础条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象山进行海洋开发不仅是为了实现富民增收,更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尽管海洋给与象山社会发展的基础,带给人们富裕的希望,但是台风却让象山人灾难梦魇不断上演。
多年来,象山深受台风之害,平均每年都有台风影响。其中1956年的“8·1”台灾,强台风登陆象山,中心风力达12级以上,海塘全线倒堤,村庄变成一片汪洋,3000多人遇难。1997年的“8·18”台风摧枯拉朽般横扫象山,风力、潮位、降雨量等都超过了历史纪录。很多乡镇大面积被水围困,与县城的交通、通信、广播、有线电视等全部中断,各地相继停电停水,海堤全线漫顶过水,全县一片汪洋,受灾村庄达350多个,受灾人口23.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9.7亿元。
痛定思痛,象山下定决心,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建成高标准海塘,抵御台风侵袭。自2006年开始,对高标准海塘进行维修加固。随着海岸带修复工作的开展,出现了围涂形成的缓冲带,象山抵御大台风的能力显著增强。
2012年强台风“海葵”、2014年台风“凤凰”都直接在象山登陆,却创造了“零伤亡、少损失”的奇迹。可以说,这既得益于防灾指挥的有力,还要归功于海洋开发带来的基础条件改善。而当前正在谋划建设的宁波东部沿海防浪堤工程,将进一步提升象山防御海洋灾害能力。
“海洋开发承载着象山未来发展的希望和动力,没有海洋开发,象山就没有今天;离开海洋开发,象山看不到未来。”象山县委常委、石浦镇委书记孙小雄坚定地说,“面对当前海洋保护的严峻形势,我们坚决反对不计长远的掠夺式开发,也不赞成因噎废食的一刀切管理。在科学发展理念指导下,有序有度地推进海洋开发,我们完全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丰收’。”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