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在海峡西岸的滨海新城

——福建省福州市对外开放30年发展成就斐然

来源:汤忠民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4:45 

滔滔闽江,记录着榕城的沧桑巨变;三山两塔,见证了福州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

3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释放了福州发展活力,这个时期成为福州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社会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

从“纸褙城市”到滨海新城

记者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福州工作,记得当时位于东街口仅7层高的邮电大楼就是福州第一高楼,那时的福州市城内木屋毗连,里墙用纸裱褙,既难防风又不防火,一旦火灾,整条街烧个精光。弹指一挥间,昔日 “纸褙福州城”已发展成为颇具现代化的生态型宜居滨海新城。

这里有一组宏观的数据可以明证:福州市区建成区面积从1978年的34.3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182.36平方公里,市区 常 住 人 口 从1982年的113万人增加到 2007年的273万人。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福州的楼房在长高,城市规模与时俱进。早在1999年6月, 《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就获国务院正式批准。这份规划提出,到2010年,福州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达200万人,建成区建设用地达161平方公里。实际上,福州已经提前实现这个预期目标,并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按照 “疏解老城、开发南台、拉开框架、发展新城”的思路,福州这些年大力实施 “东扩南进、沿江面海”的滨江滨海城市发展战略,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提升并举,在继续完善规划面积21.7平方公里的金山新区、5.6平方公里的鼓山新区和20平方公里的上街大学新区的同时,集中力量推进核心区面积达14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城建设,城市集聚功能得到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福州市去年以来还对市区主次干道开展了以立面改造、管线下地为主的景观整治,并以建设依山亲水的休闲公园为切入点,着力实施 “显山露水”、大环境绿化工程及 “蓝天、碧水、绿园、安静、洁净”五大工程,中心城区视觉形象大大改观。福州相继获得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闽江两岸生态环境建设荣获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2平方米,是全国最 “绿”的省会城市。

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攀升

日前,家住福州鼓楼区屏西小区的谢女士,结束了香港5日游行程回到福州。这已是她今年第二次出境旅游了。她说,花钱旅游,过去想都不敢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福州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花钱也大方了。据抽样调查,2007年,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86元。而在1978年,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29元。改革开放30年来,这2项指数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4.9%、14.3%。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从生存型向温饱型再向总体小康型的跨越,消费结构也在悄然变化。以2007年为例,福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790元,家庭消费品不断升级,摄像机、健身器材、电脑、汽车等高档消费品正在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更可喜的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映其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也发生了变化。数据显示,福州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从1984年的64%下降到2007年的39.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从1994年的57%下降到2007年的47%,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利用外资出口总额年均增三成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州对外经贸交流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累累硕果。

从1979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州艺光彩色摄影院落户福州,到中华映管、冠捷电子、东南汽车等重大外贸项目落地,从福兴经济开发区、融侨开发区、福州投资区到国办、侨办、民办开发区的设立,到台商投资区、福州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的跟进,从1994年福州国际招商月的创办,到连续10届“5·18”海交会的成功举办,福州对外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

数据显示,1979年,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额为78万美元;1981年,福州市出口总额为394万美元。2007年,福州市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7.02亿美元、出口总额达123.18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分别年平均增长31.6%、36.3%。

透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福州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宽领域、多层次开放的重大转变,而对外资的需求也已从数量为主转向以质量为主。

蓝色成为福州发展的主色调

在推进新一轮发展中,福州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轨迹——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加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在福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推动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联动发展。坚持实施 “以港兴市”战略,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临港工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船舶修造、滨海旅游等海洋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等新兴产业。

福州发展海洋经济的脉络,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心里越来越清晰。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了建设 “海上福州”、以港兴市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出台了 《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决定》 《福州市 “十一五”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专项规划》,提出要扎实推进海洋经济强市建设,实现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根本性转变。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未来几年,福州将主打4张 “蓝色王牌”:福州市将沿江向海发展,港城互动,以港兴城,实现由滨江型城市向滨海型城市跨越;福州港也将由单一的河口港向海港发展,重点建设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松下港区,继续挖掘马尾港区的潜力,形成 “一港四区”的格局;工业经济将由城市工业向临港工业发展,将形成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比翼齐飞的态势;深化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抓好捕捞、养殖的同时,促进水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链群。

当前,福州市正在谋划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并以此带动港口物流业、海产品深加工、滨海旅游业、船舶修造业、海洋生物制药等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疏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快进程,港口辐射带动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

30年的改革开放,铸就了福州的辉煌历史,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福州,一定会在新世纪的征程中再创蓝色辉煌。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