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追踪: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曾呈奎院士原创性成果综述(上) )

来源:王建高   邢桂芳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4:52 
曾呈奎院士在长达70余年的科研活动中,将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密切与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相结合。在基础研究和探索自然规律的同时,时刻不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长期坚持,成效卓著,始终处于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

他长期从事海藻生物学研究,在藻类分类形态研究上发现了百余个新种、两个新属、一个新科,具体主持和领导了《中国海藻志》的编写,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藻类分类学家之一。对经济海藻海带、紫菜的实验生态学研究以及栽培生物学基础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为海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化学加工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创新性成果,为我国海藻生产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早定名“壳孢子”

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描述性的藻类分类、形态学的时期。曾呈奎走遍祖国南北沿海开展中国海藻资源的调查研究,和瑞典、丹麦、英国、美国和日本的知名藻类学家建立了密切联系,这些国家的博物馆至今仍然完好地保留着当年他寄去的中国海藻标本。四十年代二战时期,围绕着战略物资琼胶产品的生产和控制问题,正在美国从事藻类实验研究、事业有成的曾呈奎受美国政府之托,负责组织开展了对琼胶原料的生产和加工方法的研究,同时也涉足于褐藻胶和卡拉胶的资源和加工方法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四五十年代间,紫菜的形态生活史研究成为当时世界藻类学界的研究热点。他在青岛立即抓住了这个科技难题实施研究,并很快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早突破由紫菜丝状体产生壳孢子,由壳孢子产生叶状体的两个科学家之一,从而为紫菜的人工采苗栽培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他最早定名的“壳孢子”一词,经过数年的考验之后,得到了世界上所有权威藻类学家的一致认定和接纳,并采用至今。

人工栽培海带第一人

海带原本分布在日本和原苏联海域,是中国的传统食品却不是中国的产品,每年中国大约需要进口1.5万吨干海带满足市场需求。曾呈奎在50年代初勇敢地把海带养殖原理研究选定为新成立的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的研究方向之一,并主持和领导了这项重要的研究任务。与此同时,他与兄弟科研部门合作研究,并与生产单位协作。经过十余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取得了海带夏苗培育,海上施肥和南移栽培的巨大成功,为在中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海带栽培业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随后中国的海带栽培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中国海洋水产养殖业的领头产业。70年代初期,中国的人工栽培海带总产量已达到30万吨干品,是日本和原苏联自然海带产量的6倍,震惊了世界藻类学界和水产养殖学界。国际著名藻类学家苏珊•布劳利教授说:“曾呈奎博士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对藻类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由他亲自主持和领导的“海带养殖原理研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海带栽培取得的成功,带动了紫菜、裙带菜和龙须菜等其它海藻栽培业的成功并迅速发展。随后动物性的贝类(贻贝和扇贝)养殖,虾类的养殖和鱼类的养殖业也在中国迅速大规模发展起来。这不仅对中国和世界的藻类科技界,而且也对整个海洋水产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发展海带栽培业取得进展的同时,他和他的合作者还不失时机地于1954年至1956年先后开展了琼胶、褐藻胶的提取加工方法的研究,组织完成了从马尾藻中提取褐藻胶的研究,并于1956年在青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产褐藻胶的车间,从而开创了我国化学工业的新领域———海藻化工工业。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开展了海藻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不仅用海藻生产褐藻胶、琼胶、卡拉胶、甘露醇和碘,还将这些产品用于药品、食品和饲料生产,使我国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褐藻胶生产大国,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褐藻胶生产国。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