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择手段图谋获取海洋权益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发布时间:2015-12-23 12:17:28 

日本政府本月9日举行内阁会议决定,将于10月1日扩展位于冲之鸟礁以北的四国海盆海域及冲大东海岭南方海域的外大陆架,涉及海域约17.7万平方公里。这是日本首次在其专属经济区海域之外延伸大陆架。日方希望借此推动稀有金属、天然气等海洋资源的开采,并垄断这一海域海底资源开发的权利。

同时,日本这种积极扩张海洋权益的企图,并非只是少数政客的一时鼓噪,而是有步步为营的策略、强大智囊团队的政策支持,并有在民众中的广泛宣传作为舆论保障,这些相互配套的做法值得国际社会关注与警惕。

“指鹿为马”抢占蓝色国土

日本陆地面积虽然居世界第62位,但是却经常宣称自己有世界第6位的海洋国土(按照日方算法达到447万平方公里),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把冲之鸟礁作为“岛”,用“指鹿为马”的方式算出的。

冲之鸟礁位于距离东京约17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上。一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取太平洋海域诸多岛屿殖民地,其中就包括这一区域。1931年,这里在行政上纳入小笠原群岛的范围。在二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小笠原群岛由美国管理。1968年,美国将小笠原群岛“归还”日本,冲之鸟礁也包括在内。

1977年,日本开始主张自己的200海里渔业区权益。1983年,日本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根据这一公约,如果冲之鸟礁是“岛”,则可以拥有相应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相应的大陆架权益。由于冲之鸟礁与其它日本领土距离均在200海里以上,因此其一旦成“岛”,将带来一个以200海里为半径的圆形专属经济区,这片蓝色国土的面积可达约40万平方公里,甚至超过日本领土的总面积。

但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人类无法居住并且无法维持独自经济生活的岩石,并不享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权益。在1983年日本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时,冲之鸟礁只有两块总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礁石还能在高潮时露出水面。显然,这绝对无法达到“岛”所需的标准。

为了强调这里是“岛”而非“礁”,日本于1988年开始斥资285亿日元,对冲之鸟礁进行系统的加固工程。日方不仅用钢筋混凝土修建了直径近50米、高度约1.5米-2.5米的人工礁盘,还在外侧堆砌了铁制的防波块。后来,由于有防波块在恶劣天气下砸到礁石,日方又在礁石上方罩以成本高昂的钛合金防护网。

即使在加固工程完工后,由于不断发生侵蚀,日本也没有停止后续维修工作,甚至还拨出专门预算试验人工培育珊瑚,以期通过所谓“自然力量”让这里形成真正的“岛”。

为了体现所谓“冲之鸟岛”能够维持人类经济活动,在时任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推动下,小笠原群岛渔民2005年开始在这一海域捕鱼,而东京都政府则为渔民提供补贴,以弥补其路途损失,仅仅2005年一年,这项补贴就达到5亿日元。此外,一些日本的游轮公司也在其太平洋航线上将冲之鸟礁设为沿途景点。

仅仅是加固工程尚且不够,日方还决心将这里变成事实上的“有人岛”。2010年,日本国土交通省决定再投资750亿日元,在冲之鸟礁西侧建设码头、锚地和道路等,以使其成为能够进行运输和补给作业的基地。为了追赶进度,日方甚至不惜在恶劣海况下冒险施工。2014年3月30日,施工中的栈桥发生倾覆事故,导致5名工人死亡,2人失踪。在如今的日本社会,这样的安全生产事故往往会引发重大社会关注。但此次事故发生后,工程未受明显影响,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多年来,为了这小小几块礁石,日本仅大规模专项投资就超过1000亿日元(折合约60亿元人民币),小规模的日常维护与投资更是难以计算。其目的就在于制造既成事实,迫使国际社会接受冲之鸟“岛”的名分。

处心积虑混淆视听

为在国际场合实现冲之鸟礁“正名”,日本不惜血本在国际社会开展舆论战。日本中央政府和东京都政府都投入了大量宣传资源,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渠道“发声”,其间甚至使用了各种有意无意混淆视听的方式。

2012年4月,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即将审批日本申请的部分大陆架延伸计划。就在该委员会尚未正式公布结果之时,日本媒体就开始炒作“日本最南端领土冲之鸟岛被委员会认可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基点”,特别是称冲之鸟礁以北的“四国海盆区块”获得批准正是“岛”之名分的体现。一时间,日本国内很多民众都以为,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已经认可了“冲之鸟岛”的地位,部分国际媒体也进行了转载。

但实际上,委员会最终批准的延伸计划中,虽然有“四国海盆区块”,但这一区块并不是以冲之鸟礁为基点计算延伸的,其存在与冲之鸟礁的存在并无关系。而且,在日本申请的7个区域中,委员会批准了6个,唯独没有批准以冲之鸟礁为基点申请的“九州-帕劳海岭南部区块”,这正说明了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对于冲之鸟礁性质的态度。但是,日本媒体对于这一最终结果的意义,却忽然间全无报道解读的热情。如果一般民众不去专门了解最终结果,很可能还会以为此前日本媒体的误导性报道是真实的。

除了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权益之外,日本还极为重视海上航线的控制权,并以外交、经济和安全等多领域手段争夺航线沿岸国的支持。而在安倍晋三政权2012年上台以来,其还大幅加强了军事与安全手段的运用。

日本最为重视的所谓“海上生命线”是经过印度洋通向中东和欧洲的航线。这其间有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巽他海峡等重要水道。过去,日本主要通过外交和经济援助的方式,争取沿线国的支持。2006年安倍晋三第一次执政时,时任外相麻生太郎提出了“自由与繁荣之弧”的构想,将东盟各国设置于“弧”的中央,而印度则是“弧”的节点。与这一设想相应,日本大力加强对东南亚的经济援助和投资,并试图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和印度的经济纽带,确保这些国家在外交博弈中的对日支持。

同时,日本花大力气加强对东南亚各国的国防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2011年,日本防卫省专门设立“能力构筑支援室”,主要实施对东南亚各国的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能力提高和人才培育等,每年预算为3亿日元。

2012年底安倍晋三再次执政后,其外交政策的对华针对性进一步增强,而在争夺海上航线沿岸国支持的过程中,则更加重视军事与安全手段的运用。例如,在安倍政权解禁武器出口三原则之前,其就利用“政府公务船”的名义,向菲律宾出口巡逻艇。而在解禁武器出口之后,日本更是积极向澳大利亚推销常规潜艇,向越南兜售巡逻舰。

就在9月初日印首脑会谈之后,安倍即马不停蹄地前往南亚,访问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日本媒体指出,安倍希望以此牵制中国在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对于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交往也极为警惕。每逢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出台新的重要合作项目,日本媒体时常都会进行另一种角度的解读,渲染中国在太平洋“扩张势力”。而日本自己却从1997年开始定期与太平洋岛国举行首脑峰会,并施以巨额经济援助,试图“对冲”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统筹谋划海洋战略

日本的海洋政策过去分别由数个部门管理,例如外交业务归口外务省、经贸关系归口经济产业省等。在这种局面下,其海洋政策缺乏统一性,政府内部协调不畅。

为改变这一局面,在安倍晋三第一次执政期间,他力推海洋事务决策与管理体制的改革。2007年7月,日本实施《海洋基本法》。根据这一法律,日本政府在内阁府设立了“综合海洋政策本部”,由首相担任“本部长”,副本部长则为官房长官和海洋政策担当大臣(由国土交通大臣兼任),全体阁僚均为本部成员。按照当时安倍政府的设想,综合海洋政策本部可作为海洋政策的司令部,统筹谋划海洋战略,采用顶层设计的方式确定总体方向,再具体将任务细化至各个部门,以实现一元化的领导和实行体制。但是,该法律实施不久,安倍即突然辞职,因此他当时未能完成后续配套工作。而在此次重掌政权后,安倍政府在海洋方面的动作,很多都是过去安倍长期设想的延续。

同时,根据《海洋基本法》,日本政府每5年要制定一次《海洋基本计划》。首次计划在2008年3月出台,第二次计划于2013年4月完成。《海洋基本计划》内容极为详尽,包括推进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护海洋环境、开发专属经济区、确保海上运输、确保海洋安全、推进海洋调查、推进关于海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各种具体措施。

谈到日本的海洋战略,还不得不提及日本种类繁多的政策团体和智库机构,它们在日本论证和实施海洋战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很多提议都反映于日本政府的海洋政策之中。

例如,日本财界首要团体“经团联”2002年制定了《21世纪的海洋大设计》报告,建议将利用海洋国土作为“国民目标”而制定政策,由产官学“三位一体”合作推进海洋国家的综合开发,跨越条块分割的行政弊端。此后“综合海洋政策本部”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这一设想。

又如,与国土交通省关系密切的“海洋政策研究财团”一直是日本海洋政策的重要研究机构,自2004年以来,发行了《海洋白皮书》、《海洋政策大纲》和《海洋基本法案概要》等文件。2007年出台的《海洋基本法》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该智库的研究思路……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