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许多现代海洋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家看到,在有人类活动的海域,人类的经济活动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形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海洋本身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海洋空间包括海域水体、海底、上空和周延的海岸带,是一个立体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快速增长,陆地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引发了海洋资源的大发现,驱动着人类向海洋空间拓展。
第二,海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海洋有丰富的生物、矿产等资源,是支持人类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估计等于全球农产品产量的1000倍,海水淡化是可持续开发淡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海洋能总可用量在30亿千瓦以上。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预测储量有1.4万亿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估计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两倍多。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将使海洋经济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第三,海洋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托。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区域,集中在离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沿海,其人口占全球一半以上。世界贸易总值70%以上来自海运。全世界旅游收入1/3依赖海洋。目前,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区。联合国《21世纪议程》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沿海地区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75%。
第四,海洋是战略争夺的“内太空”。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突出,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赋予海洋安全、海洋战略地位以新的内容。传统的控制海洋通道就能控制世界的战略思想虽未过时,但争夺的重点逐渐转向立体海洋,特别是尚未认识的“内太空”———水深500米以上的深海区。
第五,海洋是人类科学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舞台。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生命起源、人类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海洋科学研究的进展。目前已形成“海洋大科学”的研究,其潜在的巨大科学、经济利益和可利用性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未来文明的出路在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势必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追求进步和跨越的主要方向。
海洋世纪需要海洋文化的有力支撑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化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建立的先导作用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体系为蓝图,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当我们进入海洋世纪,当然需要海洋文化来阐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引导社会的舆论和全体人民重新认识海洋的价值,重视海洋的作用,突出海洋的地位,树立正确的海洋观。
当前世界各海洋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各自海洋文化的竞争。导致这种竞争的开始,左右这种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这种竞争发展方向的,是世界各海洋大国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海洋文化因素,它在竞争中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因此,进入海洋世纪,我们尤其需要从文化理念上强调海洋文化的全部内涵、整体功能和民族特色,海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支撑作用不可忽视。
建设和弘扬海洋文化是当今的迫切需要
中国是一个有近1.8万公里海岸线、6000多个岛屿和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海洋资源、开展海上交通贸易的民族之一。但是自明清以来,由于国民以及政治精英海洋意识的逐渐淡化和薄弱、海防和海军力量的不足,才逐渐被淘汰出世界一流大国的行列,导致中国当前复兴之路的艰难。
但是,让人遗憾和忧虑的是,国民海洋意识薄弱的状况至今没有受到重视和得到有效改善,这样的事例可谓俯拾皆是。
例如:中国某大城市9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面积,而不知道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北京市“中华世纪坛”,依然把祖国疆界限制为“960”;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有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伟大航海家有哥伦布,却没有郑和;在初级教育中,许多地理教材都把中国版图描绘为陆地疆域,而忽视海洋管辖面积;在历史教材中,海洋内容也往往被漠视等等。
由于海洋意识的弱化,导致了海洋形势的严峻。沿海省市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滨海地区和岛屿生态系统得不到有效保护,对海洋历史文明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相应领海、专属经济区海域的经济科技发展规划责任与行政管理权限并不明确等等,都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海洋观念的相对淡漠和弱化,甚至导致很多人忘却了我们自己的海洋文化传统。反映在现代学术研究领域,即使是有关海洋文化历史与现状的研究,长期以来也大多以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史、中外关系史、海防军事史、物理海洋学史及水产养殖史等为学术视角和思维取向;即使近年来关于海洋强国战略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大多重在经济、科技、国防和国家权益领域,尚未普遍形成海洋文化整体观念下的学术意识。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大力建设弘扬海洋文化,不仅仅是改变国民海洋意识薄弱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海洋文化建设还应该成为将海洋大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泱泱中华不仅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播种未来,还要在更为广阔的深海大洋上收获希望。那么,让我们高扬起海洋文化的风帆,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彼岸。(作者系河北省海洋局宣传中心)
第二,海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海洋有丰富的生物、矿产等资源,是支持人类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估计等于全球农产品产量的1000倍,海水淡化是可持续开发淡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海洋能总可用量在30亿千瓦以上。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预测储量有1.4万亿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估计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两倍多。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将使海洋经济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第三,海洋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托。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区域,集中在离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沿海,其人口占全球一半以上。世界贸易总值70%以上来自海运。全世界旅游收入1/3依赖海洋。目前,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区。联合国《21世纪议程》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沿海地区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75%。
第四,海洋是战略争夺的“内太空”。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突出,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赋予海洋安全、海洋战略地位以新的内容。传统的控制海洋通道就能控制世界的战略思想虽未过时,但争夺的重点逐渐转向立体海洋,特别是尚未认识的“内太空”———水深500米以上的深海区。
第五,海洋是人类科学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舞台。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生命起源、人类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海洋科学研究的进展。目前已形成“海洋大科学”的研究,其潜在的巨大科学、经济利益和可利用性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未来文明的出路在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势必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追求进步和跨越的主要方向。
海洋世纪需要海洋文化的有力支撑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化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建立的先导作用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体系为蓝图,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当我们进入海洋世纪,当然需要海洋文化来阐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引导社会的舆论和全体人民重新认识海洋的价值,重视海洋的作用,突出海洋的地位,树立正确的海洋观。
当前世界各海洋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各自海洋文化的竞争。导致这种竞争的开始,左右这种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这种竞争发展方向的,是世界各海洋大国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海洋文化因素,它在竞争中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因此,进入海洋世纪,我们尤其需要从文化理念上强调海洋文化的全部内涵、整体功能和民族特色,海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支撑作用不可忽视。
建设和弘扬海洋文化是当今的迫切需要
中国是一个有近1.8万公里海岸线、6000多个岛屿和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海洋资源、开展海上交通贸易的民族之一。但是自明清以来,由于国民以及政治精英海洋意识的逐渐淡化和薄弱、海防和海军力量的不足,才逐渐被淘汰出世界一流大国的行列,导致中国当前复兴之路的艰难。
但是,让人遗憾和忧虑的是,国民海洋意识薄弱的状况至今没有受到重视和得到有效改善,这样的事例可谓俯拾皆是。
例如:中国某大城市9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面积,而不知道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北京市“中华世纪坛”,依然把祖国疆界限制为“960”;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有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伟大航海家有哥伦布,却没有郑和;在初级教育中,许多地理教材都把中国版图描绘为陆地疆域,而忽视海洋管辖面积;在历史教材中,海洋内容也往往被漠视等等。
由于海洋意识的弱化,导致了海洋形势的严峻。沿海省市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滨海地区和岛屿生态系统得不到有效保护,对海洋历史文明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相应领海、专属经济区海域的经济科技发展规划责任与行政管理权限并不明确等等,都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海洋观念的相对淡漠和弱化,甚至导致很多人忘却了我们自己的海洋文化传统。反映在现代学术研究领域,即使是有关海洋文化历史与现状的研究,长期以来也大多以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史、中外关系史、海防军事史、物理海洋学史及水产养殖史等为学术视角和思维取向;即使近年来关于海洋强国战略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大多重在经济、科技、国防和国家权益领域,尚未普遍形成海洋文化整体观念下的学术意识。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大力建设弘扬海洋文化,不仅仅是改变国民海洋意识薄弱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海洋文化建设还应该成为将海洋大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泱泱中华不仅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播种未来,还要在更为广阔的深海大洋上收获希望。那么,让我们高扬起海洋文化的风帆,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彼岸。(作者系河北省海洋局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