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在其总部所在地,美国罗德岛州首府普罗维顿斯市举行了第25次年会。与会者包括来自24国的55家南极旅游机构和船公司协会成员单位代表、极地车械制造商,以及美、英、加等国政府有关部门、南极条约体系局长理事会、环保组织官员和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总部成员等120余人。协会执行主席代表各国同行,对来自中国的极地旅游机构“极之美”首次出席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年会表示热烈欢迎。
承担安全与环境责任
1991年6月,在南极条约30年有效期期满之际,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以下简称“协商会议”)于马德里出台了新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继承南极条约精神,着重解决环保问题。同年8月,欧美7家南极旅游机构发起成立“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以下简称“旅游业者协会”),旨在实践、制订一套适于南极开展旅游服务的国际行业标准,积极倡导、推动南极旅游活动的安全与无害环境。
旅游业者协会领导层被获准定期列席协商会议,提交世界南极旅游年度报告,接受会议咨询,而协商会议借此得以掌握南极旅游活动的基本情况及其环境影响等信息。
旅游业者协会刚换届不久,前任执行总监史蒂夫先生对笔者坦言:“协会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从大量的实践中对可能发生的一系列环境与安全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和规制建议,这有助于协商会议解除对南极旅游的许多疑虑和担忧。的确,出于环保的压力,协商会议对于限制旅游活动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议,但这基本已成为过去。”
事实上,现今旅游业者协会正帮助协商会议对南极旅游实现科学管理,包括新近提出的许多规制,例如,对游船吨位的控制、对登岸人数的限制措施等,都来源于旅游业者协会的建议。协会通常会非常尊重协商会议的意见或决议,而更多情况下两者对于南极旅游的一些问题会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或持有相近的观点。
另外,在组织层面上,各国的合法南极旅游机构都必须经严格的审批程序而成为旅游业者协会的成员单位,而后,方可获得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在南极开展相关业务的资质与营业许可。但就中国而言,由于开展南极旅游业务的时间尚短,尽管在网络上经常会冒出形形色色的极地旅游机构,但迄今为止,国内的旅游业者协会注册成员单位仅一两家而已。
关注风险评估、技术测评
西方南极商业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游客由最初的几十人逐年递增,至现在的数以万计。依据南极条约的基本精神,以及人类和平利用南极的共同权利与合法性,旅游成为继科学研究之后人类最现实的和平利用活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近十年来南极原生态旅游日益为人们所青睐,极地游客人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与此同时,愈来愈多的游人并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回头客的增加,尤其是热衷于一些具有强烈挑战性的探险项目的大有人在,从而推动了南极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包括旅游线路(东、西、中线登陆,海、空基观光,探索极点之旅和亚南极岛屿行等)和特色产品(滑雪、攀冰、野营、探穴、潜水以及冰海划舟等)的不断拓展与推陈出新。这一系列的变化,正日渐形成国际极地旅游业的独特趋势,并可能成为发展极地旅游经济的潜力所在。
年会举办方称,本次会议发言者所展示的旅游线路的多样化、产品的丰富程度超过以往,而与会者的关注程度、会议相关议题的研讨深度,都是极地旅游事业与时俱进的极好印证。
让旅游业者与管理层同样感兴趣的研讨主题是各类特色产品和探险项目的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和安全管控技术测评。鉴于公众对南极探险游兴趣的与日俱增,这成为了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会议正式议程结束后,与会者还专门就各类探险活动的实施与风险管控测评等,又延续半天时间进行专题研讨。
分享南极旅游正当权益
目前中国南极旅游市场在管理方面尚不完善。迄今,在国际南极旅游市场,中方旅游机构以转送游客而从中获取微薄回扣,充其量是外商船公司的“收租人”。中国人在国际南极旅游市场中,不掌握南极旅游资源,更没有话语权。
对此,笔者建议,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对策,鼓励中国民间资本投向南极游船业,构建属于我国自己的完整南极旅游产业服务链,这是推动国人自主掌握南极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真正促成民族南极旅游市场的关键之关键。
与此同时,尽快成立国内极地旅游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的职责不仅仅是协助政府部门协调、疏导国内市场,而更重要的是担当维护同胞权益的坚强后盾,一旦与国外有关机构发生利益冲突,能有效为我方当事人提供法律与专业咨询服务。
科考与旅游都是各国人民和平利用南极的重要方式和权益所在。我国政府在南极建立中国科考站,同时借助民间力量积极推进大众南极旅游文化,两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