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本报记者喻思娈在“向阳红09号”船上。
拥抱海洋、敬畏海洋,才能不愧对海洋。所幸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保护利用海洋开启新征程。“蛟龙”号就是我们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的利器,相信在未来,这样的利器会越来越多
倘若没有亲自体验,我或许想不到蛟龙科考任务的艰难。
先说海上航渡不可预知的海况,我们先后遭遇台风“浣熊”和“夏浪”,4米多的波浪使船体最大倾斜达到20多度,连续的摇晃,即便是出海经验丰富的船员也出现晕船不适。再看“蛟龙”号潜水器的回收布放,这些在电视上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实需要潜水器技术人员、水面支持系统、母船等操作人员精细地密切配合,丝毫一个小差错,就可能导致下潜任务的失败。“蛟龙”号通常早上7点布放,凌晨三四点科考队员就要做准备,傍晚潜水器回收后,他们还要检修、充电,晚上一忙就到11点。“蛟龙”母船是一条36年的老船,航行中船舶主机数次出现故障。为恢复正常航行,科考队轮机部门队员在高温、噪音极大的环境下连夜奋战,排除故障,保障了下潜任务完成。正是科考队员加班加点的拼搏,造就了本航段16天10次下潜的记录,标志着我国深海技术的进步。
本航段随“蛟龙”出海50天,我作为一名旁观者、记录者走进蛟龙团队,在零距离感受团队的甜酸苦辣的同时,也增进了对海洋的认识。
一路走来,听科学家、船员讲海洋知识,在感慨自己认知贫乏之余,意识到在大海面前我们有太多遗憾。
农耕文明容易重陆轻海。商周时期,先祖就懂得观天相服务农业实践,并领先世界开发出土地的潜力。反观海洋,中国虽发明了司南,造船技术也曾独领风骚,却没有出现许多世界级的航海家。“兴渔盐之利,通舟楫之便”,囿于传统打渔晒盐、近海交通的海洋“意识”,使1.8万千米大陆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并没有起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蓝色国土既是对外的大通道,也是战略发展的资源储备。不重视海洋的结果是我们的海洋技术落后于人。更遗憾的是,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愈加凸显。我国东南沿海集中了国内多数大城市,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富庶的地方。可很多时候,我们向海洋索取太多,却忽视了对它的保护,污水排放、不合理围海造田等像病毒一样在近海蔓延……
如果鱼儿能讲话,或许将听到它们的忧伤。过密的渔网和不断提高的捕捞强度,将近海渔业资源“搜刮”了好几遍,至上世纪90年代,借助人工繁殖,我国虽然成为全球的渔业大国,但黄鱼、带鱼、墨鱼等我国传统的野生渔产则几近枯竭。曾几何时,沿海热闹的开渔胜景一去不复返,而这些可不是依靠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能够挽回。一同面临危机的还有岛屿生态,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岛屿,其中很多无人居住,海岛的生态系统本身就很脆弱,采砂、炸岛取石、无序捕捞与养殖等人类活动,严重破坏着海岛的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随船的海洋专家告诉我,每年往往都有海岛消失……
我们有辽阔的海域,却没能在近代航海史上留下丰富的印记;我们经营近海,却使野生渔产物种日渐枯竭;我们有富饶的海洋资源,却没有很好地去开发利用……海洋的话题总是有说不尽的缺憾,说声爱你怎容易!
拥抱海洋、敬畏海洋,才能不愧对海洋。所幸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保护利用海洋开启新征程。“蛟龙”号就是我们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的利器,相信在未来,像“蛟龙”号这样的利器会越来越多。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