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文化研讨“论”解三亮点

来源:黄之宏   发布时间:2015-05-21 03:16:37 

▲具有温州地域文化特色的首饰龙,引起了瓯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外专家们的极大兴趣。陈翔 摄

“斗城”温州,伴随着郭璞建城“白鹿衔花”的美丽故事,伴随着历代温州人对祖先的无穷遐想。

瓯之先民,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拥有何种智慧,留下哪些足迹,延续下怎样的文明?

一场寻觅古“瓯”文明的精神游历,在瓯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唇枪舌战”里展开,来自日本、韩国以及国内的百名专家学者在温州故地探“瓯”,寻找到来自先民的三大亮光——

温州建城史前推五百年

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在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修建郡城,恰巧郭璞客寓温州,故请他“为卜郡城”。

公元323年,郭璞建城一直被视作温州城市文明的起点。

然而,这一时针有望前拨500余年,温州建城历史至今已有2200年。

这一结论的得出,源于研讨会上关于东瓯国都地望的探讨。

东瓯国都所在,一直没有考古定论,此前曾有学者提出温岭大溪古城为东瓯国都。昨天,学者们分析大溪古城可能是东瓯北部军事要塞,绝非国都。

东瓯国都远在天边,近在“鹿城”。

本土历史学者胡珠生通过大量文献比对给出解释:东瓯范围虽然很广,但从汉初以来,中心却转移到现在的温州一带。温州之所以称“瓯”与郭璞注文相关。郭璞注《山海经》“瓯在海中”,云“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又在《方言》卷二“东瓯之间谓之蔘绥”,注云“东瓯亦越地,今临海永宁是也。”胡珠生说,永宁就是温州的前身,明弘治《温州府志》、《歧海琐谈》、《后汉书·郡国志》等于史籍中这样的记载也不在少数。

除了地名历史沿革之外,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林华东继续用历史规律力举“东瓯国都应在温州城”。当年闽越发兵攻打东瓯、汉廷出救兵,全都通过水路,国都应在水路便利的瓯江口岸;东瓯为越王氏贵族后裔,国都建城理念沿袭越国都绍兴,利用小山因地制宜形成天然屏障。温州负山滨海,利兼水路,加上老鼠山、杨府山、卧旗山等诸多出土文物遗迹,尤其是杨府山曾出土小金印,林华东因此得出结论:秦汉之时东瓯国都就在温州市区。

东瓯国都即在鹿城的说法达成共识。这一共识,预示着古籍记录温州城历史时针拨至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

“500年只是保守数字。”林华东大胆预测,《汉书》记载驺摇被册封为王,建都东瓯,此时东瓯都城应有雏形,建城历史可远推至西周时期。

温州自古不是荒服地

温州建城历史久远,温州先民从何而来,他们有着怎样的智慧和生存样式?

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蒋炳钊著文指出,东瓯是百越民族的一支,是当地土著民发展形成的。

结合2002年以来温州考古界在老鼠山、临江镇下龙山、双屿镇卧旗山、藤桥镇仁山、瓯海仙岩穗丰杨府山等5个考古遗址发现,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蔡钢铁为人们勾勒出3000-4000年前温州先民的生活形态:

温州先民聚落在沿江、孤丘型小山,周围是平原,间杂湖荡沼泽、有丰富水源,远处有大山。先民可捕捞鱼虾,上山采摘狩猎,以各种方式补充粮食和食物,此外他们还在山脚下的滩涂上种植水稻,并将收获的稻谷在山上食用、储存。那时,人们能够磨制各种石器用作生产工具,并有了先进的制陶技术,在生活中使用陶做器皿。他们有自己的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进行集体祭祀活动,一些氏族部落或贵族用裹有玉饰片的权杖,用舟楫沿江河出行,进行部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温州并非荒服化外之地,这些考古遗迹表明社会经济文化发达不亚于中原地区。”林华东参观了温州博物馆穗丰西周大墓的大量青铜礼乐器和兵器后,如此评价。他说,夏将其势力所及之地划分为“五服”,温州为瓯越的荒服化外之地,是远离中原文明的蛮夷,但精巧的工艺、纹饰图案以及遵循着中原的礼乐制度的葬品都在说话:距今3000多年的东瓯故地,有着同样先进的文化,而且与中原联系密切。

先民足迹遍天下

温州先民曾经创立灿烂文明,东瓯国自被汉廷正式册封,到举国内迁只有54年,他们之后将何去何从,他们与当今的温州人有着怎样的联系?

专家们在研讨会上用考证提出种种猜测。

韩国国立全南大学教授林永珍说,温州石棚墓构成与建筑时期和韩国的石柱式支石墓相同,通过海流从中国东南地区抵达韩国不无可能,温州地区墓主人瓯越人,完全可能是有意识通过偶然的海洋行动,向朝鲜半岛南部进行交流。

“我们很多习惯与中国东南相似,气候也相近,水稻也可能是从长江下游传到我们那里。”同样来自韩国的姜寅虎说,当他看到博物馆的独木舟,认为跨过渤海的文化交流是有可能的。

“江西庐山是历史宗教文化名山,最早割据开发庐山的人,可能就是你们瓯越部族。”通过比对大量文献,江西省收藏学研究会的吴之村试图揭开庐山真面目,证明瓯越人到此“一游”的足迹。

除此之外,瓯民的足迹还可能越过海峡到达台湾。国家民委研究员张崇根说,汉代迁移江淮后,许多民众逃避到山区,其中一支“安家民”与三国时代台湾夷洲民、清代以来被称为平埔族的关系密切,而“安家民”很可能是分布在浙南闽东一代的瓯人。

“瓯居海中,海洋文明那种开拓进取的精神,或许是温州人现在的历史基因。”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陈文华在讲话中笑称。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主任叶文宪说,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民族融合之后的炎黄子孙,但不排除文化因素的基因被保留、被接受。

“时代太久远,变化太大,先民到底什么样子,到底有什么联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展岳笑了笑,更多的悬疑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解答。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