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性能优越取得辉煌成果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2:23:36 

历时52天、航程6600海里、完成16个站位常规调查……2014年~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和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开展了10次下潜作业,精确定位取样,取得各种生物样品116个,富钴结壳样品21块、99.2公斤,多金属结核样品24.32公斤,岩石样品22块、107.7公斤,沉积物样品26管,海水样品共1232升……

8月10日,在“蛟龙”号圆满完成本航次第一航段任务、即将抵达江苏江阴锚地前夕,本报记者就“蛟龙”号取得的成果与意义专访了航次现场指挥部总指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

基本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源分布状况

记者:本航段任务完成情况如何,“蛟龙”号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峰:“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科考队在本航段中全面、超额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通过第一航段的调查研究,航次现场取得了4个方面的成果和认识:

一是基本查明了采薇海山矿区资源与生物状况,勘察成果突出。“蛟龙”号在采薇海山完成了8次下潜,结合中国大洋第31航次的5次下潜,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解剖调查,已基本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源分布状况,基本掌握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和矿区环境状况。

二是“蛟龙”号性能稳定,优势明显。“蛟龙”号共计完成10次无故障下潜作业,每次下潜平均水中时间达9小时53分钟,系统稳定,取得了大量高质量的视频和照片,开展了配套设备试验,包括微型遥控潜水器试验、海底土工力学测定试验、超短基线测试等,使“蛟龙”号在复杂地形下开展定点作业、精细调查的独特技术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是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人员为主力的操作维护团队迅速成长。潜水器维护维修队伍、布放回收操作队伍、潜航员学员得到锻炼,一批新人迅速成长,为“蛟龙”号业务化运行奠定了基础。

四是实现了多任务、多目标的综合效益。开展了探空气球观测、下潜人员实时生理心理状态监测、《深潜》纪录片的拍摄。各家媒体和作家协会开展了海洋知识、海洋意识的普及和宣传。

除此之外,“蛟龙”号还在相邻海域开展了下潜作业,为开展不同海区的资源、环境状况对比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加深对采薇海山区生物分布规律的认识

记者:本航段对于了解与认识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薇海山区生物分布状况有什么帮助?

刘峰:本航段试验性应用所取得的成果,使我们加深了对采薇海山区生物分布规律的认识。本航段和中国大洋第31航次,“蛟龙”号在采薇海山区的13次下潜地点都选择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小区,非常有利于开展生物分布对比研究。调查得出如下基本认识:

第一,在采薇海山3500米~1500米水深区间,巨型底栖生物分布主要受底层海流和地形控制,而不是受深度因素控制。在此水深区间,巨型底栖生物成带分布,即使在几平方公里小区域内,由于地形单元不同、底层海流和底质不同,巨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第二,在底层海流强的区域,底质以岩石和结壳为主,有利于海绵和珊瑚等固着底栖生物的生长,这些底栖生物的数量比较多。而在底层海流弱的区域,大部分海底被沉积物覆盖,不利于海绵和珊瑚等固着底栖生物的生长,这些底栖生物的数量很少。

第三,海绵和珊瑚常在悬崖和陡坡处大量出现,形成海绵群或珊瑚群。海绵是采薇海山巨型底栖生物的最主要类群,种类多、数量大,在采薇海山的西侧、南侧和北侧都是最优势的类群。珊瑚是第二优势类群,主要分布于采薇海山东侧和北侧山坡。其他数量比较多的还有海蛇尾、海百合和鱼类。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的优势类群是珊瑚……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