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联手呈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同盟与贸易伙伴(关系),并且只会继续增强。”昨天,前来与美国国务卿克里共进早餐的中美大企业高管,从他口中听到这番对中美关系的最新表述。这一天,克里与美国财长雅各布·卢等美方代表与中方完成多达数十项议题的磋商,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及中美第五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随之在京落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日罕见地再次会见克里等人,强调中美应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克里则连续两天向中方承诺,美方绝对无意遏制中国,无意同中国对抗、冲突。从中美官方透露的信息看,两国间几乎所有棘手问题此轮会谈均有涉及,双边投资协定等经贸议题上进展尤为突出,但关注会谈的外媒似乎更喜欢讲中美在政治话题上“各说各话”,“互信赤字仍待填补”。中美是“假客气”还是“真尊重”?北京10日的说法是,相信中美关系将因本轮对话有强劲正能量注入。
中方欢迎奥巴马11月访华
“我欢迎奥巴马总统今年11月来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访华,也愿意继续通过通信、通话等方式同他保持沟通。”10日下午,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克里、雅各布·卢等人,这是继9日双方会面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连续第二天会见美方代表。习近平对中美双方团队的辛勤努力表示赞赏,希望双方落实好会谈成果,他还对中美双方未来工作提出“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合作”、“减少麻烦”三点期望,并表示,凡是有利于为两国关系注入正能量的,都要做“加法”;反之,都要做“减法”。
克里在会面中再次提出他9日已诚挚做出的表态:美方绝对无意遏制中国,无意同中国对抗、冲突。10日,从战略、经济到人文交流,中美在多领域展开异常广泛的交流,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从海洋争端、网络安全、人民币汇率到保护野生动物、促进人文交流,双方谈及的议题多达60项。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共同主持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期间,心情不错的克里还为众人弹奏了吉他。下午3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杨洁篪作为中方会谈代表与克里、雅各布·卢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共同出席记者会,并先后发言。
汪洋表示,中美在经济对话中达成近90项重要成果,内容包含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与合作,加强金融领域合作。并表示同意争取2014年就双边投资协定文本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并承诺2015年早期启动负面清单谈判。中方昨晚发布的消息称,中美10日就战略、经济、人文三方面达成约300项合作成果,并发表3份联合成果清单,为今年11月中美元首会晤打下良好基础。克里在发言中提及双方都认同朝鲜半岛无核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及网络安全问题,表示“网络窃取伤害了我们的商业以及我们国家的竞争力,它给我们知识产权带来的损害影响了创新与投资”。
杨洁篪则表示,网络安全是各国共同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杨洁篪还表示,中美双方同意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加强就亚太事务的沟通和协调。同时强调中方将继续坚定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始终致力于与直接当事方通过对话协商处理和解决有关分歧。在中美本轮年度对话中,双方在双边投资协定(BIT)方面取得的进展被外界视为一大亮点。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达巍10日对《环球时报》说,BIT谈判自2008年启动迄今谈了13轮,此次在文本谈判诸多条款上达成一致,最艰难的负面清单(即列出哪些领域不对对方资本开放)启动在即。“若BIT签订,中美经济关系将往前迈一大步,其跨度仅次于中国加入WTO”。达巍说,BIT签署后,中美间相互存在的企业进入对方市场受歧视的情况都会得到改善。“1979年中美建交时,两国年贸易额为25亿美元,以之为起点,中美年度贸易额已飙升至庞大的5200亿美元”,法新社说,在此背景下,克里10日在与中美两国大企业高管共进早餐时表示,“中美联手呈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同盟与贸易伙伴(关系),并且只会继续增强”,“我们希望做得更好”。
“中美在分歧中接近”,德国全球新闻网10日说,直到中美年度对话开启前,许多观察家仍预测中美对抗,但新趋势是,两个超级大国间正在努力改善关系。双方都谈及尖锐分歧,但更关注于双边合作的积极议程,有些问题虽然没有具体成果,但承诺继续对话。美国《市场观察》称,当中美两个大国准备开启对话时,他们一点都不缺少可以争吵的话题,从人民币汇率到海洋争端等,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美关系出现“螺旋式下降”的恶化趋势。但双方在展示紧张的同时也让人看到进步的潜力,起码在经济阵线上双方达成诸多成果,克里和雅各布·卢也都向中国说了不少好话。
英国《卫报》说,中美为对话设定了“温和语调”,克里在对话开幕式上就表示,“我们决心选择和平、繁荣与合作的道路。是的,(我们之间)有竞争,但没有冲突”。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及对战略与经济对话首日的情况如何评价。他表示,对话向世界释放的最重要信息是,中美将坚持通过合作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大方向。“相信本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必将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注入强劲的正能量。” 好话背后,互信仍缺乏?
中美年度对话10日落幕当天,两国仍有一些“对抗性”信息出现。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美国匿名官员的话爆料称,美国人事管理办公室网站遭黑客入侵,侵入者窃取的目标是所有曾申请顶级安全审查的美国联邦政府雇员的个人信息,包括曾经的职业、用药史等。该报道称,入侵可被追踪到中国,但不清楚黑客是否隶属于中国政府。
洪磊10日对类似报道的评价是,“不负责任,不值一驳”。美国国务院向媒体通报中美对话首日情况时也传递出一些对华强硬信息。受邀向媒体说明情况的一名匿名国务院官员对媒体说,克里在小范围对话时提及中美关系中诸多最棘手问题,他告诉杨洁篪,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对亚太地区非常重要,美方希望中国能够参与而非顶撞这一秩序,“试图以牺牲地区稳定与和谐为代价,通过建立新现状来解决问题是不可接受的”。
该官员说,克里在人权问题上也“没有对中国手下留情”,美国国务院9日还对“藏族女作家唯色被软禁”表示关注。依据这名美国国务院匿名官员透露的情况,中美两方在战略对话中议题相当广泛。该官员称,双方执法部门官员会晤时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反腐败官员的身影;美方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建议中方恢复两国网络安全工作组的工作(但中国并未同意);两国军方在会晤时认同两军交流已取得重大进步;中方还提到了台湾问题,双方交流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访问台湾的情况。该官员说,在9日午餐时,克里与杨洁篪进行了特别直接与坦率的对话,议题包括南海与东海争端、朝鲜核问题等。
在下午会谈时,克里重点谈了美国作为太平洋国家在地区的历史性作用,并强烈表达了美国对地区盟友负有责任。
他说,克里后来还谈了伊朗、伊拉克、乌克兰等问题,以及双方共同打击野生动物走私。如果只看10日一些日本媒体的报道,读者或许会对“中美对抗”而非合作印象更深。日本NHK电视台说中美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各持己见。《产经新闻》称,中方在会谈中谈及最多的是“新型大国关系”,这个由中方去年提出的新词的意思是“美中协调路线”,美国对于这个词的使用没有拒绝,但克里在对话中说,“决定新型大国关系的不是语言,而是行动”,说明两国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存在温差。
《日本经济新闻》说,即使在经济领域中美也陷入了僵局,只是在应对全球变暖和新能源方面展现合作姿态,而在人民币汇率以及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方面继续展开攻防战。“尽管在官方话语里,中美两国前景十分明朗,但两国关系的现实却愈发如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这表明,战略互信赤字仍困扰中美两国”。10日,BBC中文网的报道认为,如果双方仍坚持己见,至少在奥巴马卸任前,两国关系不会有本质改善,这将为两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让其他亚洲国家不安。这一天,美国舆论中也有人担心中美“面和心不和”,美国CNBC的报道称,中美两国官员分享了话语,但真的分享了信任吗?在报道中,美国智库保尔森研究院副院长费根鲍姆,从美国的视角来看,越来越难以将美中关系与中国及其邻国的关系区分开来,中日关系恶化必然也会令美中关系流血。不过他也说,在11月份APEC峰会前,此次美中年度对话是两国缓解猜疑的最佳契机。应对中国,美国想新招?
“中国很快就要变成西菲律宾海(南海)的老大了”。
当中美高层在北京会谈时,菲律宾ABS-CBN推出这样的报道,宣称中国在加紧提升对美核威慑力,令美国不敢援助菲律宾。文章称,中国希望抓紧对南海实施实际控制,然后让美国人明白,谁才是老大。英国《金融时报》说,美国吓阻中国在南海缓慢但稳扎稳打的“圈地”运动,美国正在发展新的军事战术,比如出动侦察机和在争议海域附近展开海军行动。美国面临的挑战是,要找到战术来吓阻中方小打小闹的动作,同时又不使个别纠纷升级为全面军事冲突。
文章援引五角大楼官员的话说,今年3月中国舰船试图阻止菲律宾向仁爱礁上的搁浅军舰提供补给时,美方侦察机低空飞越,确保让中方看见,“这是新动态,我方传递的信息是,我们知道你们在做什么,你们的所作所为会有后果”。10日,中国学者达巍在本报刊发的评论文章受到外媒关注。
他在文中提出,美国对华实施的不是铜墙铁壁的“遏制”,而是给中国穿上了件国际制度、规则的“紧身衣”。这不是一面墙,而是一个“网兜”,有很多洞眼让我们可以与外部世界连接,同时又有很多“软约束”。这种“规制”才是美国对华战略中最难应对的部分。(本报驻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特约记者 萧达木 陶短房 李珍 青木 本报记者 刘畅 刘洋 陈一 柳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