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 “清晨出门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的季节。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 “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关于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有活力的体制的各项决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渔业经济及渔村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渔业发展的创新举措。
一、以改革统领渔业生产,以创新思路促进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思路统领渔业发展,制定了 “引导渔民从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向外延与内涵扩大再生产并举,逐步向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的新思路。渔业经济取得显著成果。据统计,今年1月~9月,全省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01.82万吨,同比增长9.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69.39万吨、海水养殖产量12.57万吨;全省渔业总产值100.9亿元,同比增长9.4%;1月~8月水产品出口量8.47吨,创汇3.105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2.07%和43.3%。
二、不断解放和发展渔村社会的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渔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持把调整渔业生产方式作为渔业发展的动力,养殖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精养型转变;海洋捕捞从近海捕捞向外海、深海转变。海南省目前存在着渔船小,赴外海、深海作业能力弱等问题,根据存在问题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向省政府上报 《扶持建造大中型捕捞渔船开发西、中沙外海渔场实施办法》报告,继续扶持一批80吨位以上的渔船扩大开辟外海新渔场,以上创新举措,进一步解放了海洋捕捞的生产力。今年第三季度以来,海南省以35家水产品出口企业为载体,连接养殖户,建立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激发了广大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到目前为止,深水抗风浪网箱发展到70组280口,罗非鱼精养池塘发展到1万亩。同时各级渔业部门积极推广巴菲蛤、墨西哥湾扇贝、栉孔扇贝、海胆、海参、文蛤、菲律宾蛤仔等贝类底播养殖和藻类养殖新模式,为加快水产养殖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形式,创建渔民专业合作组织
调整渔业 (渔村)内部生产关系,不断深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形式。在探索如何增强渔民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谈判地位、增强应对自然与市场风险能力等方面调研中,以三亚榆港社区渔丰渔业合作社、临高利时捕捞渔业合作社等3家渔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经验,推动全省渔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据统计,目前全省今年先后成立渔民专业组织共16家。
四、创新渔港投资体制,组建渔港建设融资平台
打造优良的渔港融资平台,提高渔港建设进度,为进一步推进现代渔业和渔村发展奠定重要物质基础。深入对琼海潭门、陵水新村、三亚、东方、昌江等5个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 (除三亚外)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调研基础上,向省政府上报 《海南省渔港建设投资融资平台组建方案》报告,计划组建现代渔港投资公司,搭建全省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平台。在提高融资力度、整合渔港资源的基础上,以此突破目前国有资金投入不足的瓶颈,全面建设海南省12个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
五、创新管理体制,加强渔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
着眼于创建新型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渔民、渔村提供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1.以整合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和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资源平台为契机,推动13个县市海洋监测、水产品质量检测,水生动物疫病三站的资源整合,健全了全省的水产技术推广、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了覆盖渔村的公共服务体系。2.以整合海南省渔业监察总队和海南省水产研究所资源为平台,建设 “海南省渔业服务中心”。目标是服务沿海12个县市渔业安全通信网络及渔村岸台,连接全省18个市县 “渔业科技110”网络点,让平安渔业覆盖全省渔村。3.下放行政审批权。全省第一批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77项,海洋与渔业方面就下放10项,占全省下放审批事项的8.5%,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