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站长:38年守岛亏欠家人
工作人员正在将物资搬运到岛上。
在距离青岛57海里外的黄海中部,有一座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的无居民孤岛—千里岩。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就设在这里,它是我国基本发报台站之一,需要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定时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海浪以及当地气温、湿度、气压、风速和风力等。冬天的风吹在脸上像刀子,而夏天高温、高湿下滋生的蚊虫更是折磨人。这种条件下,58岁的监测站站长张世江在这里坚守了38年。7月4日,记者跟随“中国海警1122”船赶赴了千里岩。
57海里外有个监测站
千里岩位于黄海中部,隶属于海阳市,距青岛57海里。因为离岸较远,面积又只有1平方公里多,所以这座无居民小岛被命名为“千里岩”。然而,就在这个远离陆地的荒岛上,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海洋环境监测站。这是我国北海区设立最早、离岸最远、条件最艰苦的站点。上面的工作人员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能见度、海浪、盐度、气压等天气和海洋数据。据介绍,这些监测数据不仅要传到北京,还要与世界海洋与气象预报组织共享。
由于千里岩没有土壤和淡水,所有办公和生活必需品全部依靠补给。7月4日,记者搭乘给监测站运送补给的“中国海警1122”船,来到千里岩实地探访。当天海面风平浪静,在航行了4个多小时后,前方出现了一个哑铃状的岛屿。随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千里岩。远远望去,山顶矗立着一个红白相间的灯塔。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岛上的建筑逐渐清晰。
远离陆地,俩月补给一次
58岁的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站长张世江老家海阳,他在这个监测站一干就是38年。张世江告诉记者,为了保证监测站的顺利运转,几名工作人员轮流驻岛值班。“每批三个人驻岛,一天24小时三人轮流值班。”他说,每批人员驻岛时间约为两个月。“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等待补给船的到来。”副站长车豪杰告诉记者,每到这一天,他们都会早早地起床收拾行装,等待补给船。“一大早就朝着船来的方向看好几遍,当看到一个小白点出现在视野中,逐渐变大时,心情是最激动的。”他们还要默默祈祷,“万一风浪太大,补给船不能靠岸,就是一场空欢喜。”
7月4日,船舶离海岛还有3海里时,驻岛人员便在码头上等候,并兴奋地朝补给船挥手致意。船舶靠岸后,工作人员将米、面、西瓜等近2000斤重的物资从船上卸下,并采取手拎肩扛的方式,徒步攀登300多个陡峭台阶,将物资搬至山顶的监测站。由于天气炎热,记者提了半袋米往上爬,休息了三次,到了站里已气喘吁吁。而张世江扛着煤气罐,还提着一袋米,一连搬了好几趟。
生活枯燥,带动物做伴
位于山顶的监测站是一个用铁栅栏围起来的小院子。院子里,除了有一栋二层小楼外,还零零散散种着韭菜、大葱、黄瓜等蔬菜。院子不远处,是一个监测气温、湿度的观测场。“一楼用来办公,二楼住宿。我们前几年从陆地上带来一些土壤,每到春天就种菜,万一补给船不能按时送来补给,我们就靠自己种的这些东西度日。”张世江说,为了确保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他们还在岛上种了大棚,“不过由于岛上土壤贫瘠,蔬菜产量极低”。
在院子一角的狗笼里,关着一条德国牧羊犬。“2000年刚断奶,我就把它带过来了,一住就是14年。”副站长官华说,“以前走起路来虎虎生威,所以给它起名叫"虎子",可是随着它的年龄增长,反应迟钝了很多,有人开玩笑给它改名为"大傻"了。”工作人员又带来一条宠物狗和一条狼狗,继续“看家护院”。此外,为了丰富岛上的生活,工作人员还带来了兔子、鸽子,给岛上沉闷、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讲述
“父亲、岳父去世时,我都在岛上”
回顾在千里岩的工作经历,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均感慨万千:由于这个特殊的工作,老人去世、孩子生病、子女高考等家中大事发生时,他们经常没法及时赶回去。
“冬天的风像刀子一样”
因为远离陆地,千里岩上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最难熬的就是冬天,呼呼的大风根本停不下来,一刮就是几个月。”官华说,冬天的海风动不动就达到11级、12级,“吹在脸上真的很痛,就像是被刀子割,感觉脸都被吹得变形了”。
“曾经有一次雷雨天气,我去监测场看数据,突然一个闪电击中了十几米外的一个避雷针。”发生在张世江身边的这件事情,让他至今感慨自己命大。而越是这种恶劣的天气,监测到的数据就越重要。“以前设备比较落后,遇到大风天气时,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去监测场查看各个气象数据。”官华说,而为了不被风刮跑,他们就手脚并用,几乎是爬向监测场。好在现在监测站更新了设备,很多气象资料通过仪器能直接传输到电脑上。
冬天难熬,夏天也不好过。因为岛上没有高大的树木,加上海上云量较少,在太阳的炙烤下,这里的气温经常超过35℃。高温加上海岛的高湿,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千里岩的蚊子、苍蝇等开始泛滥。“一般情况下,花露水和杀虫剂不起作用。一开始,我们经常被咬得起一身疙瘩,甚至还会起水泡。”张世江说。
条件艰苦,24年没进新人
“跟以前相比,现在岛上条件改善了很多。”张世江告诉记者,目前不仅实现了太阳能发电,还安装了电视机、电风扇、暖气。不过,依然很难吸引年轻人。“24年前,我来到这个站点工作时,是站上年龄最小的,现在我还是最年轻的。监测站24年没有进过年轻人了。”1970年出生的副站长车豪杰说,这个工作让年轻人敬而远之。
此外,由于距离陆地较远,有时候食物供给会不及时。“有时风浪太大,补给船不能靠岸。这种情况下,食物就显得格外珍贵。”车豪杰说,“每当看到食物不多了,就省着吃。曾经有一次补给船70多天没有靠岸,我们只能就着咸菜啃馒头。”
“条件艰苦算不了什么,坚持一段时间也就过去了,最折磨人的就是精神上的痛苦。加上灯塔上的工作人员,岛上总共只有六七个人,娱乐活动少之又少。除了工作之外,就是爬山、钓鱼。”张世江说,大多数时候,人们会朝着大海大喊几句,或者以发呆的方式度日。
上岛38年,亏欠家人最多
“工作38年,在岛上过的春节不少于20个。”张世江说,长时间的驻岛生活,让他习惯了岛上的清静,如果突然回到城市还真的会不适应那种嘈杂和喧嚣。
回顾在这里的工作经历,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均感慨万千:由于这个特殊的工作,老人去世、孩子生病、高考等家中大事,他们都没法及时赶回去。“一开始,遇到急事时,家人会打电话跟我说。可是,因为没有回去的船,碰到这种事,我也是干着急,根本帮不上忙。”车豪杰说,时间长了,妻子也就慢慢理解了,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她就选择性地报喜不报忧。
“父亲、岳父去世时,我都在岛上。”采访过程中,张世江表示,因为没能送老人一程,让他一直都非常愧疚。“家里还有老母亲。孩子、老人病了,都要我爱人一个人去照顾,这些年来亏欠家人的实在太多。”谈到这里时,他眼角泛着泪花。
还有一年半,张世江就要退休了,“在这里待了近40年,如果突然有一天让我离开,还真有点舍不得。”
文/记者 李保光 图/本报记者 高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