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职业教育,打好“海洋牌”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海洋类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总体方案》中所提。那么作为该区中职教育的龙头学校,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该如何进行落实呢?据了解,该中心将立足服务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发展,调整办学思路,确立“立足海洋、依托行业、面向社会”的办学方向,突出涉海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富有海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海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打造省内一流的海洋特色品牌中职学校。
“海洋类人才培养”是特色
“我们中心会以青岛市全国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为机遇,优化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内涵。以教改实验项目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为突破口,紧密对接青岛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发展格局,加大向实用性海洋技术门类专业的倾斜,加强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船舶制作与维修等涉海专业建设,结合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科技创新区)建设,不断扩大专业覆盖面,为西海岸新区建设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黄岛区职教中心主任石兆胜表示。
作为中职学校,中心将携手高校,共育人才。推进与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对接和共建力度,着力强化船舶制作与维修(船体建造方向)、船舶检验等3+2大专班涉海专业建设;继续做好与青岛远洋船员学院3+2大专班办学工作,争取实现我校焊接技术应用与该校船舶工程技术等涉海专业3+2联合办学,健全教育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调查研究、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强化学生海洋观念,培养学生涉海技能,加大适应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海洋类人才培养规格和水平。
校企合作,学业、就业“无缝衔接”
据悉,“校企合作”、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关注企业对人才的切实需求是黄岛区职教中心历来重视的。在西海岸新区成立的契机,该中心进一步夯实实习实训条件,推动校企深度融合。黄岛区职教中心分管教学工作的韩加增副主任介绍,“配套完善物流实、机电、数控、综合实训楼的实习实训功能,建立科学运行机制,夯实港口物流、海洋化工等实习实训条件。寻求与董家口港、青岛聚大洋集团、明月海藻等港口物流、海洋化工类等相关企业、院校的合作、对接与融合,强化校企合作,围绕海洋产业共同开发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在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该中心还将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导向,采取教师“走出去”、工程师“走进来”的办法,通过引进或外聘海洋类专业教师,与高校共建教学资源库、专家库、合作培训师资以及派遣教师外出研修培养、入企锻炼等方法途径,建设一支高素质涉海类专业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一流师资保障。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涉海企业等合作,寻求多方支持,建立和完善海洋经济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引进和培养海洋经济领域的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充实提升专业教师队伍。
引领职业教育走出“国际范儿”
深化国际办学,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尽快实现德国焊接学会焊接工长、指导教师、焊接工“联合培训基地”的运行,引入国际焊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培训体系,为新区海洋制造业培养高层次、适用性、国际化焊接技能人才提供坚实平台,同时,还积极对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相关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
按照青岛市教育局统一部署,扎实推进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核心项目—数控技术应用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工作站建设,实现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推进我区职业教育国际化步伐。
除此之外,还会拓展办学空间,扩大职业教育普惠面。随着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学校将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规模的同时 ,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拓展社会市场,扩大技能培训受惠面。
该中心与渔政、海洋等部门协调,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面向海水养殖、航运领域、船舶行业、海洋(远洋)作业、港口物流、海洋生物等海洋类相关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打造新区海洋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争取在青岛市乃至山东省起到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文/图 卢元风 周晋华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