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和平利用南北极做出贡献——中国极地考察事业三十年回眸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6:00:35 

当人类从茫茫太空回眸蓝色地球时,最耀眼夺目的便是熠熠生辉的南极和北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百年来,地处地球南北两端的南北极地区,已被人们越来越深入地认识与了解。

从1984年中国首次进行南极考察,开创“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伟大壮举,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到今天已整整历经了30年发展,中国人登上南极洲,挺进北冰洋,登顶冰穹A,先后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同时,中国极地考察船和极地考察科研支持能力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为数不多的实施两极考察的国家之一,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从边缘到内陆,科考范围不断延伸

中国极地考察始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在国际南极科考舞台上算姗姗来迟,整整比一些国家晚了一个多世纪,但在国家海洋局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经过30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1985年2月20日,中国在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建立了第一座科学考察站——长城站。经过20多年建设,目前长城站已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各种运输工具17台。除先进的通信设备、舒适的生活条件外,还拥有较完善的科学实验室,配备有供科学研究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

1989年2月26日,我国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建立了中山站。中山站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各种运输工具19台。

冰穹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位于东南极高原腹地,高程4093米,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同时也蕴藏着极其宝贵的科学资源。这一区域除中国科考队员曾两次登顶外,还没有任何国家科学家从地面到达过。

2005年1月9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首次从地面进入了“不可接近之极”的冰穹A,于18日首次确立了南极冰盖最高点位于南纬80°22′,东经77°21′,高程为4093米,并开展地形绘制、冰芯钻探、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安装等工作,填补了国际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的空白。

2009年1月27日,中国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昆仑站,开展了天文观测、冰心钻探和测绘等工作,这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实现了由大陆边缘向大陆腹地的战略性跨越,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南极科研的显示度和贡献率,有效拓展了中国在南极地区的权益空间,受到世界广泛关注。

2014年2月8日,以“泰山”命名的新科学考察站在东南极内陆冰盖腹地建成开站。这是中国在南极建设的第4个科学考察站,扩大了中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覆盖范围,同时对进一步研究南极大陆的气候变化、冰川变化,以及对南极大陆的遥感测绘有重要作用。

从无到有,科考研究硕果累累

极地考察完全是在国际水平上的竞争。30年来,中国一批又一批科学家奔赴南极,在大气科学、空间科学、地质科学、生物科学、极地冰川与海冰、海洋科学、测绘学、卫星遥感及新技术成果应用等领域,开展了持续深入的考察研究,采集到大量样本与数据,取得一批突破性的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多个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地质研究方面,通过对泛非构造运动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东南极地壳演化的认识。经多年努力,考察队采集了1万多块南极陨石标本,使我国南极陨石拥有量跃居世界第三位。

在生态学研究方面,深入开展了以磷虾生态为重要指标的生态学与环境气候变化相结合的研究,获得了罕见的底栖生物样本;完成了海域有机污染物调查及其降解微生物的发展研究,获得了大量其他生态、生物、微生物样品、科学数据和珍贵资料等。

在日地空间环境研究方面,开展了以中日合作为背景的中长期观测,发现并证明午后极光等一批重要现象;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取得一个太阳黑子周期11年的完整观测数据。

在南极近现代环境演化方面,创造性地提出利用地球化学标型元素组合研究南极千年尺度的重要生物种群演化的新方法,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自2007年起,我国南极考察工作主要围绕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展开。其中,中山站成功实施了臭氧探空与GPS探空的双球同时释放试验;开展了冰雪面机器人和小型无人机现场综合实验;在中山站—昆仑站断面上,建立了天然地震台观测系统和无人地磁观测链;建立了南极中山站重力基准、进行绝对重力观测,填补了东南极地区绝对重力测量的空白……

与南极考察相比,我国北极考察起步较晚,但起点具有国际水平。在1999年、2003年、2008年、2010年和2012年,中国先后开展了5次以“雪龙”船为平台的北极考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深入开展对北冰洋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一系列综合调查,获取大量宝贵数据和样品,为今后研究北冰洋海洋环境快速变化及其生态和气候效应问题,进而研究北极气候变异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机理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黄河站的建立,完成了南北两极考察站的初步战略布局,极地考察大国的态势已经基本显现。

在北极国际事务中,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第16个成员国;2005年,被接纳为新奥尔松科学管理委员会第8个正式成员;2007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特别观察员国。

目前,中国的极地研究正从常规考察向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气候环境研究方向推进,从传统的调查手段向全面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推进,并在高起点上培养了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的极地科学考察队伍、后勤支撑保障队伍和组织管理队伍。

从落后到先进,科考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随着中国南极考察事业不断发展,在极地科学考察能力建设上,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承担南极考察任务的船舶实现了从普通考察船到抗冰船,再到破冰船的跨越,“雪龙”船自1994年正式投用以来,已完成了17个南极航次、5个北极航次的考察任务。经过2次改造的“雪龙”船已拥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和大洋调查仪器设备,并配置了Ka-32型直升机,大大提升了南极科学考察与后勤保障支撑能力。

2014年1月2日,“雪龙”船利用Ka-32型直升机成功将俄罗斯遇险船舶上的52名乘客转送到澳大利亚“极光”号上,出色地完成了国际救援任务,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为满足未来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需要,新建极地考察破冰船项目于2011年获批。该项目由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制造,建成后将是中国第一艘自行建造的极地破冰船。新破冰船机动性更强,可破2米厚冰雪,届时将与“雪龙”船一起,形成优势互补、定位明确的极地科学考察姐妹船,极大提升中国极地考察能力。

伴随着南极内陆考察的持续开展,中国迅速建立了强有力的南极内陆冰盖运输雪地车队。而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和“雪龙”船专用码头的建立,更是为今后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后勤支撑保障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是中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基本国策和长远方针。“今年是国家海洋局建局50周年,也是我国极地考察30周年。”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说,“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发扬极地精神,进一步加强极地科学考察的能力建设,加大我国和有关国家在极地领域科学合作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南极事务,全面维护我国的国家权益和国际地位……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